司马光评论说:合纵连横的策略虽然反复多变,但合纵对六国是有利的。古代先王建立万国,亲近诸侯,通过朝聘、宴会和会盟来加强联系,目的是让各国同心协力保卫国家。如果六国能够以信义相待,即使秦国再强大,也无法灭亡它们。三晋是齐、楚的屏障;齐、楚是三晋的根基。它们相互依存,表里相依。用三晋攻打齐、楚,等于自断根基;用齐、楚攻打三晋,等于自撤屏障。哪有撤掉屏障去讨好盗贼,还说“盗贼会爱我而不攻击我”的道理呢?这岂不是很荒谬!
秦王统一天下后,自认为自己德行超越三皇,功绩超过五帝,于是改称号为“皇帝”,命为“制”,令为“诏”,自称“朕”。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。他下诏说:“死后根据行为定谥号,是儿子议论父亲,臣子议论君主,毫无意义。从今以后,废除谥法。朕是始皇帝,后世以数字计算,二世、三世,直到万世,传之无穷。”
齐国在齐威王、齐宣王时期,邹衍提出了“五德终始”的理论;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齐国人将这一理论上奏给了秦始皇。秦始皇采纳了这一学说,认为周朝是火德,秦朝取代周朝,应属水德。于是改年号,朝贺从十月初一开始;衣服、旌旗、节旗都以黑色为尊,数字以六为纪。丞相王绾等人建议:“燕、齐、楚地偏远,如果不设王,难以镇守。请大王立诸子为王。”秦始皇将这一建议交给群臣讨论。廷尉李斯说:“周文王、周武王分封了许多同姓子弟,但后来关系疏远,互相攻击如仇敌,周天子却无法制止。如今四海之内统一于秦,皆设为郡县,诸子和功臣可以用赋税重赏,这样更容易控制,天下人不会有异心,这是安宁的办法,设立诸侯不利。”秦始皇说:“天下苦于战争不休,正是因为诸侯王的存在。依赖宗庙,天下刚刚安定,又设立诸侯国,这是自找战乱;想要安宁,岂不是非常困难!廷尉的建议是对的。”于是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,每个郡都设三个职位,分别为守、尉、监。
然后收缴天下的兵器,集中到咸阳,熔铸成钟鐻和十二个金人,每个重千石,放置在宫廷中。统一度量衡和车轨宽度。将天下豪强十二万户迁到了咸阳。诸庙和章台、上林苑都在渭南。秦军每攻破一个诸侯国,就仿照其宫室,在咸阳北阪上建造,南临渭水,从雍门以东到泾水、渭水,宫殿、复道、周阁相连,将缴获的诸侯美人、钟鼓都安放在其中。
公元前220年,秦始皇巡视陇西、北地,到达鸡头山,经过回中。在渭南建造信宫,后改名为极庙。从极庙修建道路通往骊山,建造甘泉前殿,修筑甬道连接咸阳,并在全国修建驰道。
公元前219年,秦始皇东巡郡县,登上邹峄山,立石刻碑颂扬自己的功业。同时召集了鲁地的儒生七十人,到泰山下讨论封禅的礼仪事情。儒生们有的说:“古代封禅时,使用蒲草包裹车轮,以免损伤山上的土石和草木;扫地而祭,用草席。”儒生们意见各不相同。秦始皇认为这些礼仪难以实施,因此疏远了儒生。于是开辟车道,从泰山阳面登上山顶,立石刻碑歌颂功德;从阴面下山,在梁父山举行禅礼。礼仪多采用太祝祭祀雍上帝的仪式,但封禅的具体细节保密,世人不得而知。封禅结束后,秦始皇继续东游海上,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。他南登琅邪山,非常喜欢,停留了三个月,建造琅邪台,立石刻碑歌颂功德,表达自己的得意。秦始皇通过祭祀名山大川、先贤圣王,强化政权的合法性,确立秦朝受命于天。
起初,燕国人宋毋忌、羡门子高等人自称有仙道和形解消化的法术,燕、齐两地的怪诞之士争相传播。齐威王、齐宣王、燕昭王都相信他们的说法,派人入海寻找蓬莱、方丈、瀛洲三座神山,据说这三座神山在渤海中,离人不远。但当船靠近时,风会将船吹走。曾经有人到达过,见到仙人和不死之药。秦始皇到海上后,方士徐市等人上书请求斋戒并带领童男童女入海寻找神山。于是秦始皇派徐市带领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。船在海上遇到大风,徐市说:“未能到达神山,但已经远远的看见了。”
秦始皇返回时经过彭城,进行斋戒祈祷,想从泗水中打捞周鼎,派了千人下水去寻找周鼎,但都没有找到。于是向西南渡过淮水,到达衡山、南郡。乘船到湘山祠时遇到大风,风吹的几乎无法渡江。秦始皇问博士:“湘君是个什么神?”博士回答说:“据说是尧的女儿,舜的妻子,死后被葬在这里。”秦始皇大怒,派三千刑徒砍光湘山的树,将山涂成红色。然后从南郡经武关返回咸阳。秦始皇自己作为功盖三皇五帝的人,竟然被地方神灵冒犯,岂不可笑,于是下令砍光树。楚人崇拜湘君,秦始皇通过这种行为摧毁楚人的精神象征,这也反映了秦王朝以暴力镇压一切不服从的人,成为了其速亡的缩影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资治通鉴新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