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169年的?夏天六月份,诸侯国传来了一个令人十分心痛的消息,梁怀王刘揖去世了他去世前也没留下个一儿半女的,梁国没了继承人,顿时就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。贾谊听闻此消息后,心里那是忧心忡忡,知道事情十分的严峻,就赶忙来到文帝跟前说:陛下,现在要赶紧制定新的制度,因为按照目前的形势继续发展下去,用不了多久,所有的诸侯王就会变得更加放纵,到时形势就更加难以控制了,地方豪强势力会变得非常强大,到那时汉朝的法律就无法施行了。陛下所依赖的屏障和皇太子的依靠,只有淮阳和代两个封国而已。代地靠近北方的匈奴,与强大的敌人做邻居,它能够自保就已经很不错了,哪里还有余力来帮助陛下呢;而淮阳国与大的诸侯国相比,就像是脸上的黑痣一样微不足道,只能成为大诸侯国的诱饵,却无法起到防御的作用。现如今制度掌握在陛下手中,想要制定国家政策却要您的儿子成为诱饵,这实在不是明智的做法呀!臣建议把淮南的土地划到淮阳的版图里,然后在为梁王立一位王后,在割让淮阳北边的两三座城池与东郡来增强梁国的实力。这样如果不行的话,也可以将代王迁都到睢阳去。梁国的版图从新郪开始向北一直延伸到黄河边上,而淮阳的版图呢,让它把陈地包围起来并向南一直延伸到长江边上,这一番操作下来,就算那些大诸侯国想找事,那也会感到胆寒而不敢在图谋不轨了。到那时,梁国的实力可以抵御齐、赵的进攻,淮阳也可以遏制吴、楚的发展,这时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,再也不用担心山东地区的忧患了,这是让两代人都受益的事情呀。如今天下形势看似风平浪静,那是因为诸侯王现在年龄小;等过几年他们年龄增长了,那时陛下就能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了。秦朝想尽办法就是想消除六国的祸患,最终也没有做到;如今陛下已然掌握天下大权,可谓是一言九鼎,威震四方。然而,陛下却整日里颐指气使,不思进取,继续高枕无忧,如此下去,恐怕会重蹈当年六国灭亡的覆辙啊!这怎能说是明智之举呢?倘若陛下只图眼前的太平无事,而对潜在的危机视而不见,那么无异于埋下祸根。待到陛下百年之后,将这江山社稷传给年迈的母后和年幼的子嗣,国家势必会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,这又怎能称得上是仁爱之举呢?正因如此,贾谊才冒死进谏,力劝陛下早做打算。文帝深思熟虑之后,最终采纳了贾谊的建议,将淮阳王刘武迁徙为梁王,他的封地北至泰山,西至高阳,共有四十多座大城。如此一来,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,又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然而,令人惋惜的是,仅仅一年多之后,贾谊便英年早逝,年仅三十三岁。贾谊的离世,无疑是国家的一大损失。不过,他的建议却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。在贾谊去世后,皇帝又将城阳王刘喜迁徙为了淮南王,以稳定天下的局势。与此同时,北方的匈奴却屡屡侵犯边境,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威胁。当时,匈奴频繁地侵扰狄道等地,边境百姓苦不堪言。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,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挺身而出,上书皇帝,详细论述了军事问题。
晁错在奏书中写道:《兵法》有云:打仗有必胜的将领,而没有必胜的百姓。这充分说明,要想安定边境,建功立业,关键在于拥有优秀的将领。因此,对于将领的选拔,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啊!
臣还听说,用兵临战时有三个关键:一要有地形上的便利,二是士兵训练有素,三是兵器锋利。兵法上说:步兵、车骑、弓弩、长戟、矛鋋、剑楯等各种兵器,在不同的地形中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适用之处。倘若不能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兵器,那么即使有十个士兵,其战斗力可能也比不上一个懂得合理运用地形和兵器的士兵。此外,士兵若未经严格选拔和训练,对作战技巧一知半解,起居没有规律,行动缺乏协调,不能及时把握有利战机,也不能果断地避开危险,进攻时畏首畏尾,撤退时慌乱无序,甚至与金鼓的指挥信号背道而驰,这完全是因为没有对士兵进行充分训练所导致的过失。如此一来,即便有百人之众,其实际战斗力恐怕连十人都不如。再看兵器方面,如果兵器不够锋利,那就如同赤手空拳一般;铠甲若不坚固,就如同赤身裸体一样毫无防护作用;弩箭射程不远,就如同短兵器一样难以发挥作用;射箭时不能命中目标,就如同没有箭一样毫无用处;即使射中了目标,但却无法穿透,那也等同于没有箭头。这些都是将领对兵器重视不足所带来的祸患,如此一来,即便有五人之力,恐怕也难以抵得上一个训练有素、装备精良的士兵。所以《兵法》上说:兵器不锋利,等于把士兵送给敌人;士兵不能用,等于把将领送给敌人;将领不懂兵法,等于把君主送给敌人;君主不选择良将,等于把国家送给敌人。这四点是军事的关键。?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资治通鉴新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