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 48 年正月,汉宣帝的灵柩被安葬在了杜陵,新皇即位后,随即就宣布大赦天下,以安抚民心,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政治篇章开启了。一朝天子一朝臣,一辈新鲜一辈陈。宣帝时期制定的政策,任用的那些臣子,在元帝时期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?我们继续往下看。
本年三月,王政君被正式册立为皇后,她的登场意味着西汉的历史即将步入收尾阶段。王政君被册封皇后,那真的是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啊!首先受到封赏的就是她爹王禁,被封为了阳平侯,随后就是王氏的其他成员,也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封赏。从这开始,王氏家族就逐渐开始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了,直到被王莽取而代之。与此同时,朝廷也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惠民政策,首先就是把三辅、太常、郡国的公田以及苑囿中闲置的那些土地全部分给贫苦的百姓耕种;其次就是对于那些资产不足千钱的赤贫民众,朝廷还给他们提供种子和粮食借贷,助力他们开展生产。除此之外,还把宣帝外祖父的弟弟、中常侍许嘉封为了平恩侯,这直接导致外戚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壮大。
炎炎夏日,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民间突然发生了瘟疫,这可把大家给吓坏了。为了应对这场危机,元帝就下令削减太官膳食的供应量,精简乐府的官员,并减少苑囿中的马匹数量,通过节省宫里的开支来赈济受灾的百姓。然而,这世上的有些事情它就是不会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去发展。就在秋季九月,关东地区的十一个郡国又遭遇了严重的水患灾害,这场水患灾害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饥荒肆虐,饿殍遍野,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,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!针对这场水患灾害,朝廷就紧急调拨邻近郡县的钱粮,全力开展救灾工作。
在此之前,元帝听说琅邪人王吉和贡禹两人不仅精通经书,而且德行高尚,就派使者前去征召二人入朝。令人惋惜的是,王吉在来长安的路上就病逝了,只有贡禹一人顺利来到了长安。随后,他就被任命为了谏大夫。元帝多次向贡禹虚心请教治国之道,贡禹的上奏是直指核心,他说:古代的君主崇尚节俭,实行的也是最低税率,这个政策引发的结果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富足。到了高祖、孝文、孝景皇帝执政时期,宫女也不过十余人,马匹也不过百余匹,可以说是十分的节俭了。但后世的君主生活却日益奢靡,导致做臣子的纷纷效仿。现在要是想完全恢复古代的节俭之风,还是有一定的难度,但是可以逐步改进。现如今,光是齐地的工匠就有数千人,每年花费的钱就要用亿做单位;给宫廷里的马使用的粮食可以养活近万匹马;武帝时期,后宫的美女不计其数,死后还用了非常丰厚的陪葬品,又命令众多宫女为他守陵。这些奢靡之风的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,出现了婚嫁攀比、丧葬铺张浪费、男女比例失衡、还引起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。希望陛下能够削减车马、服饰、器物开支,裁撤后宫多余的女子,让她们去出宫去嫁人,同时减少皇家苑囿的建造,节省用度以应对此次饥荒。元帝采纳了贡禹提出的这些建议,下诏暂停那些非必要的修缮工程,削减太仆喂养马匹的饲料,减少水衡都尉对肉食动物的饲养。贤明的君主就贤在能够听得进去那些对国家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,并将它贯彻执行。
就在朝廷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赈灾工作时,呼韩邪单于又来诉苦了,他说我们的部众生活困苦,吃一顿饿三顿的,都快活不下去了。这把元帝听的心里直喊MMP,但也没什么办法,谁让自己是大哥呢?于是就下令云中、五原两郡调拨二万斛粮食对他们施以援手,这直接就展现出了汉朝对藩属国的扶持力度,也让其他国家看看我大汉朝的格局有多大。
就在这不平凡的一年,朝廷首次设置戊己校尉,让他们专门负责在车师故地屯田的工作,同时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与经营,稳固边疆防线。
公元前 47 年正月,元帝前往甘泉宫祭祀泰畤,向上天祈求国泰民安。随之而来的是,朝堂上的权力格局变得暗流涌动:乐陵侯史高以外戚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,前将军萧望之以及光禄大夫周堪是他的副手。萧望之是着名的儒学大家,他和周堪曾经是元帝的老师,他们之间有这么一层关系,所以这两人也是备受元帝的重用,他们二人也常被元帝叫来商议治国大事。萧望之还推荐宗室子弟刘更生担任给事中的职位,让他和侍中金敞一同在皇帝身边进谏纠错。这四人齐心协力,倡导遵循古制、改革时弊,深得元帝的信任,这就让只是挂名的史高心生不满,由此,双方的矛盾就被逐渐的激化了。
中书令弘恭和仆射石显自汉宣帝执政时期就掌控朝廷的中枢机要,熟知法律条文。元帝即位后身体不好,没办法长时间的去处理政务,就想着给自己找一个帮手,想来想去就觉得只有石显最合适。因为他身为宦官不仅没有外戚党羽,而且还忠诚可靠,随即就决定把政事托付给他。石显因此变得权势滔天,朝廷百官没有一个不敬畏他的。但这个人为人狡诈,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意,而且内心阴狠毒辣,经常用法律条文来陷害那些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人,他还与史高内外勾结,多次阻挠萧望之等人提出的改革建议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资治通鉴新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