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5章:手册的启示
暮色四合时,苏念指尖终于触到了修复完成的手册封面。那本历经百年风霜的线装册子,曾在库房的角落里蒙尘褪色,纸页脆如蝶翼,字迹模糊难辨,如今经文物修复师数月的精心处理,已重焕生机。深棕色的绫锦封面被重新裱糊整齐,边缘的磨损处用同色系的丝线细细织补,不仔细看竟瞧不出痕迹,扉页上“文物保护纪要”五个隶书大字,墨色虽已有些沉暗,却依旧透着一股古朴庄重的气韵。
苏念小心翼翼地将手册放在铺着深蓝色绒布的案几上,指尖轻轻拂过封面的纹理,仿佛能触到百年前先辈们留下的温度。沈亦臻站在她身侧,高大的身影投下一片温和的阴影,目光落在手册上,带着几分期待与敬畏。这间位于苏宅后院的书房,是两人平日里查阅资料、商议事务的地方,书架上摆满了各类文物相关的书籍,从考古发掘报告到古籍善本,从陶瓷鉴定手册到书画修复技艺,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特有的油墨香与淡淡的樟木香气。
“终于修好了。”苏念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,她抬起头看向沈亦臻,眼底闪烁着明亮的光,“还记得三个月前我们找到它的时候,它都快散架了,没想到修复师能做得这么好。”
沈亦臻颔首,目光落在手册的封面上,语气带着赞叹:“能将破损到这种程度的古籍修复得如此完整,确实不易。这不仅是手艺,更是对文物的敬畏之心。”他伸出手,轻轻翻开手册的第一页,动作轻柔得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时光。
纸页翻动时,发出轻微的“沙沙”声,那是时光流转的声音。手册的内页是特制的宣纸,质地柔韧,经过修复师的脱酸、平整处理,原本卷曲的纸边变得舒展,模糊的字迹也通过专业的技术得以还原。开篇第一页,记录着手册主人的姓名与撰写年代——“光绪二十七年,沈敬之、苏明远合撰”。
“是沈家和苏家的先祖。”苏念的心跳微微加速,她俯身凑近,仔细辨认着那行字迹,“沈敬之是你的太高祖父,苏明远是我的曾祖父,没想到这本手册竟然是两位先祖共同编写的。”
沈亦臻的目光也亮了起来,他早已从家族的族谱中见过沈敬之的名字,知道这位先祖毕生致力于文物保护,却没想到他还曾与苏家先祖有过这样深厚的交集。“看来我们两家的缘分,早在百年前就结下了。”他轻声说道,语气中带着几分宿命般的感慨。
两人不再说话,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手册的内页,沉浸在百年前的文字世界里。手册的内容详实而具体,开篇先是阐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,“文物者,国之瑰宝,史之见证也。无文物,则无史可考,无祖可溯”,字字珠玑,掷地有声,即便隔着百年的时光,依旧能感受到先辈们对文物的珍视与热爱。
接下来的章节,详细记录了清末时期文物保护的具体方法。从青铜器的除锈、玉器的保养,到书画的装裱、古籍的修复,每一种方法都写得极为细致,不仅有材料的选择、工具的制备,还有操作的步骤与注意事项。比如记录青铜器除锈时,提到“用白醋与细面调和,敷于锈蚀之处,静置半时辰,再以软布轻拭,不可用力过猛,以免伤及器身”;保养玉器则“以羚羊角油轻涂表面,置于阴凉干燥处,避阳光直射,避潮湿环境”。
这些方法在如今看来,或许有些原始,甚至部分操作已经被更科学、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,但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匠心,却让苏念和沈亦臻深深折服。比如在古籍修复部分,先祖们提到“纸寿千年,绢寿八百,欲使古籍长存,需先辨其纸质,再择其修补之材,务求材质相近,纹理相合,方能天衣无缝”,这种尊重文物本身、力求原汁原味修复的理念,与现代文物修复的核心原则不谋而合。
“没想到百年前,先祖们就已经有了如此系统的文物保护理念。”苏念一边翻阅,一边轻声感慨,指尖划过记录着修复步骤的文字,仿佛能看到先祖们伏案钻研、反复实践的身影,“你看这里,他们还记录了不同地域文物的保护差异,比如南方潮湿,文物易霉变,需多通风、用石灰防潮;北方干燥,文物易干裂,需适当保湿、避免强光照射,考虑得太周全了。”
沈亦臻点头赞同,目光落在手册中一幅简单的插图上,那是一幅文物存放架的示意图,架子分为多层,每层都铺着不同材质的衬垫,旁边标注着“铜器置下,玉器置中,书画置上;重物在下,轻物在上,避碰撞,防倾倒”。“这种分类存放、科学布局的方法,即使在现在的文物库房中,也依然在使用。”他说道,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敬佩,“先辈们的经验,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。”
手册中不仅有理论与方法,还记录了数十个清末时期文物保护的具体案例,每一个案例都写得生动详实,有时间、有地点、有人物、有经过,仿佛一部鲜活的清末文物保护史。有的案例记录了先祖们如何抢救因战乱而受损的古建筑构件,有的记录了如何从盗墓贼手中夺回珍贵的文物,有的记录了如何说服百姓将家中珍藏的文物捐献出来,加以妥善保护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