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刻机公司的框架初步敲定后,接下来的几天,周陌并没有闲着。
詹妮弗在王守武以及中科院相关同志的协助下,奔波于各个部门,着手办理新公司的注册登记、银行开户等繁琐事宜,同时开始申请在中关村区域划拨一块土地,用于建设全新的现代化实验室和一栋约十层高的员工宿舍楼。
周陌的目标很明确,要打造一个集研发、实验、生活于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基地。
而周陌自己,则在这几天里,分别会见了王守武名单上的几位关键人物。
每一次会面,他都做足了准备,针对每个人的不同背景、当前困境和核心诉求,给出了极具吸引力和针对性的条件。
首先到来的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沈钊主任。
他年纪约莫五十岁,气质沉稳,带着技术专家特有的严谨。
“沈主任,久仰大名。”
周陌热情地招呼他落座,“王守武总负责人多次向我推荐您,说您在精密机械加工和基地管理方面是国内的顶尖专家。”
沈钊客气地回应:“周先生过奖了。
不知道您对未来的生产和技术落地,有什么具体的设想?”
周陌深知沈钊关心的是他多年积累的技术如何能真正转化为产品,于是直击核心:“沈主任,我的设想是,新公司的核心实验室将与您的9003试验基地深度绑定。
初期,我会投入一百万元人民币,用于升级基地现有的关键设备,让您团队的技术成果能够更快、更好地转化为工程样机。”
沈钊眼神微动,设备升级这正是他迫切需要的。
周陌继续加码:“关于您团队的核心成员,我可以提供‘双聘身份’,他们可以保留在清华的编制,同时在公司领取一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水。
这样既解决了人才可能流失的顾虑,也能让他们更安心地投入研发。”
沈钊沉吟道:“这确实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……那公司的产品方向?”
“目标非常明确,”周陌斩钉截铁地说,“就是实现‘分步投影光刻机’的产业化!
让您和团队多年积累的精密机械技术,跳出实验室的范畴,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,为国家解决燃眉之急!”
沈钊深吸一口气,周陌的规划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从技术到产品的可行路径,他最终点了点头:“周先生思虑周全,目标明确。
好,我加入!”
第二位是清华大学的徐端颐教授,他是国内光刻机整机研发的奠基人之一,眼神中透着对技术的执着。
“徐教授,您是国内光刻机领域的开拓者,晚辈敬佩不已。”周陌态度极为谦逊。
徐端颐更关心研发本身:“周先生,光刻机研发周期长,投入大,而且技术路线需要不断试错……”
周陌立刻给出定心丸:“徐教授,我在此向您保证,五年之内,公司绝不干预您的具体技术路线决策。
每年,我会单独列支八十万元人民币的专项研发资金,由您全权支配,专门用于光刻机精度从3微米向1微米乃至更高水平的迭代攻关。
这笔钱,不需要走任何繁琐的科研审批流程。”
徐端颐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,这种研发自主权和资金保障力度,是他从未遇到过的。
“此外,”周陌补充道,“我会为您配备一个专属的精密加工车间,以及二十个应届毕业生的编制,由您亲自挑选和培养。
关于研发成果,将以‘团队署名’的方式申报国家奖项,并且,任何由此产生的技术成果转化收益,公司将拿出10%作为您核心团队的额外奖励。”
10%的转化收益奖励!
这个比例远超当时体制内的常规激励。
徐端颐看着周陌,眼中闪烁着激动与认可的光芒:“周先生如此信任和支持,我徐端颐必当竭尽全力!”
第三位是从西安赶来的侯洵研究员,他在光电子学领域造诣深厚。
“侯研究员,一路辛苦。”
周陌知道对方最关心的是技术攻坚的条件和资源,“光刻机的光源和光学部件是核心难题,我计划设立一个五十万元人民币的‘光电子技术专项基金’,由您全权负责,可以自主招募您在西安光机所的核心助手加入。”
侯洵闻言,兴趣大增:“专项基金?这确实能解决我们很多材料和新器件研发的初期投入问题。”
“不仅如此,”周陌继续描绘蓝图,“公司将承诺与长春光机所、上海光机所等兄弟单位共建联合光学实验室,共享资源,解决单个研究所常常面临的设备不足、材料短缺的困境。
同时,为了您往来便利,公司可以在北京为您提供一套住房。
当然,您完全可以保留在西安光机所的科研职务,不影响您原有的基础研究。”
周陌提供的平台和资源支持,极大地弥补了地域和单位的限制。
侯洵几乎没有太多犹豫,便伸出手:“周先生考虑周到,为了攻克难关,我愿意加入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纽约1981:内外八门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纽约1981:内外八门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