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晚看到那篇评论时,正在调试展厅的灯光。屏幕上的尖锐文字像针一样扎进眼里,她的手微微颤抖,心里又气又委屈。她甚至能想象到巴黎那边,有些人可能正在等着看她的笑话。
但她没有沉溺在情绪里太久。关掉网页后,她走到窗边,看着楼下香港热闹的街道,做了几个深呼吸。她想起自己创作《生根》系列的初衷,想起无数个在画室里熬夜、探索、寻找表达方式的夜晚。她的作品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对文化的思考,绝不是所谓的“迎合”。
转身面对焦虑的团队,苏晚的声音清晰又镇定:“这篇评论确实很糟糕,但它不会影响我们的展览。我们的作品会自己说话。现在,我们要做两件事:第一,按原计划推进,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最好,确保开幕效果;第二,准备好展览画册和所有学术资料,尤其是关于创作理念和文化思考的深度解读,主动发给其他重要媒体和评论家。”
她的冷静和清晰的策略像一颗定心丸,稳住了大家的情绪。之后,苏晚还亲自写了一篇回应文章。文章里没有愤怒的反驳,而是从学术和创作的角度,详细阐述了《生根》系列的文化“杂糅性”——这不是简单的拼贴,而是全球化背景下,个体对身份认同的真实表达和艺术探索。这篇文章通过“棱镜”的官方渠道发布后,不仅引发了更理性的讨论,还赢得了不少圈内人的认可。
展览开幕那天,香港下着瓢泼大雨,但恶劣的天气并没有挡住艺术圈人士的热情。展厅里挤满了人,相机的闪光灯不断闪烁。
苏晚穿着一身简洁的黑色礼服,站在自己的作品前,从容地回答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、藏家、评论家的提问。她的英文流利又自信,对作品的解读深刻且有感染力。那个曾经在巴黎画廊酒会上有些局促的年轻母亲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眼神坚定、谈吐大方、对自己的艺术道路充满掌控力的成熟艺术家。
陈哲特意从巴黎赶了过来,他站在人群外围,看着聚光灯下熠熠生辉的苏晚,心里既骄傲又有些复杂。他为她的成功感到开心,可又清晰地感觉到两人之间的距离——他更像是她世界里的观众,而不是参与者。
这次展览取得了空前的成功。不仅所有作品都卖了出去,还获得了专业领域的高度评价,苏晚也借此在国际艺坛站稳了脚跟,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锐艺术家。
庆功宴结束后,回到酒店房间,苏晚卸下所有的疲惫,整个人都瘫坐在沙发上。陈哲帮她放好了洗澡水,还递过来一杯温水。
“今天你真的很棒。”陈哲坐在她身边,语气里满是真诚,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。
苏晚闭上眼,声音有些沙哑:“就像打了一场硬仗。”她没有多说筹备过程中的压力和挣扎,那些经历仿佛已经和陈哲的世界隔了一层,不知道该怎么开口。
陈哲轻轻握住她的手:“累了就好好休息,我和念安都在巴黎等你回家。”
“家……”苏晚喃喃重复着这个词,反手握住他的手。是啊,巴黎那个有他和念安在的公寓,才是她此刻最渴望的港湾。不管在外面经历多少风浪,那里总有一盏灯为她亮着,有一份安稳等着她。
这一刻,事业上的成功和情感上的归属感奇妙地融合在一起。她需要陈哲带来的安稳,需要这份细水长流的温暖,来平衡事业路上的风雨。
“陈哲,”苏晚睁开眼,看着他,眼神里满是疲惫,却很清澈,“等忙完这边的事,我们带念安去度假吧,就我们三个人,找个安静的地方待几天,好不好?”
陈哲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,之前的失落一扫而空。他用力点头:“好!当然好!我来安排行程!”
苏晚笑了,把头轻轻靠在他的肩膀上。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——在事业上,她可以做无畏的追梦者,去闯去拼;但累了的时候,总有一个温暖的港湾等着她回来。
而那个远在巴黎的身影,这次似乎并没有插手她在香港的事。或许他看到了她的成长,或许他知道,只有独自闯过这场风暴,她才能真正蜕变。不管怎样,苏晚凭借自己的力量,打赢了这场硬仗。
现在的她,翅膀更硬了,不仅能在艺术的世界里飞得更稳,也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事业的成功给了她更多底气,让她能更好地守护这份温暖的幸福。对她来说,事业和爱情不再是选择题,而是人生拼图上不可或缺的两块。只是,这两块拼图如何更好地融合,还需要她用更多的智慧和耐心去探索。而她,已经做好了准备。
喜欢霸道魏友泉狠狠爱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霸道魏友泉狠狠爱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