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星火”工坊顶住了第一波舆论的冲击,在狄咏的强力支持和内部调整下,似乎重新走上了稳健发展的轨道。然而,寿王精心布置的杀招,从来不是单一方向的明枪,而是多层次、无孔不入的暗箭。真正的压力,往往来自于意想不到的方向,并在持续不断的累积中,逼近甚至突破人的承受极限。
一、 琐碎的围剿:绩效管理下的窒息感
枢密院与户部的联合核查人员终于抵达了北疆。他们并未像预想中那样气势汹汹,反而显得极为“专业”和“尽责”。带队的是户部一位姓钱的主事,面容刻板,一丝不苟。
核查工作迅速展开,其细致和严苛的程度,远超寻常。他们不仅核对账目数字,更要追查每一笔超出常规的物料损耗背后的具体原因、每一次试验失败记录的详细过程、甚至每一位工匠的工时与产出是否完全匹配。
“沈大人,这份记录显示,上月丙字号炉因尝试‘梯度回温法’失败,损毁特等耐火砖七块,炭火三百斤。请详细说明此次试验的必要性、预期目标、失败原因分析以及后续改进措施。是否有相关技术论证会议记录?”钱主事拿着厚厚的卷宗,一板一眼地询问。
“沈大人,工匠李四,本月记录工时二百二十个时辰,但其参与锻造的合格箭簇仅为三支。请解释其工时与产出的匹配度问题,是否存在怠工或管理调度不当?”
“关于龙涎金废料回收流程,现有记录不够清晰,存在监管漏洞风险,请立即完善……”
这些询问和要求,看似都符合流程,无可指摘。但将其施加在一个正处于战时紧张状态、且技术探索性质极强的研发工坊上,便成了一种巨大的负担。沈括和工坊的核心人员,不得不耗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,来应对这些无穷无尽的解释、说明、填表、会议。
更让人心力交瘁的是,这些核查人员严格遵守流程,对任何“不合规”之处都要求立刻整改,却对工坊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风险缺乏基本的理解和变通。
“沈公,这样下去不行啊!”鲁小宝趁着核查人员不在,找到沈括,急得直跺脚,“那帮官老爷整天就知道要文书、开会,俺们锻造的炉子都快凉了!几个老师傅被叫去问话,一问就是半天,手里的活全耽误了!”
沈括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,强压下心中的烦躁:“他们是按章办事,我等配合便是。技术攻关不能停,你带着人轮班,确保核心试验不断。”
然而,这种“配合”的代价是巨大的。沈括自己几乎被文书工作和会议淹没,白天应对核查,晚上才能挤时间处理技术问题,睡眠时间被压缩到极致。工坊的整体效率明显下降,原本计划中优化工艺流程和培养新人的进度,受到了严重的影响。
这种以“规范”为名的琐碎围剿,比直接的攻击更令人疲惫。它不直接否定你的目标,却用无数的细节和流程,消耗你的精力,迟滞你的脚步,让你在文山会海中逐渐窒息。沈括感觉自己就像陷入了一张无形的大网,越是挣扎,束缚得越紧。
二、 无声的毒药:来自“自己人”的背刺
就在沈括疲于应付外部核查时,工坊内部,那枚寿王埋下的“最深棋子”,开始悄然行动了。
此人并非身居高位,只是工坊资料库的一名普通书办,名叫赵德。他平日里沉默寡言,做事认真,甚至有些过于谨小慎微,从未引起过任何怀疑。然而,他却是寿王早年安插在将作监,后又因其“可靠”而被选入“星火”的暗桩。
赵德没有去偷取核心机密,也没有进行任何明显的破坏。他的手段,更加阴险难防。
他利用整理和誊录数据的机会,开始进行极其细微的、几乎难以察觉的篡改。比如,在记录龙涎金临界温度的数据时,将“丁上偏丙下”偶尔誊写成“丁中偏丙下”;在记录某次淬火液的配比时,偷偷将“松脂二两”改为“松脂三两”;在汇总物料申请清单时,故意漏写一两种关键辅料,或者将数量写错……
这些改动单独看来,都微不足道,甚至可以推诿为笔误。但在精密的技术研发中,任何一个参数的细微偏差,都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,甚至引发安全事故。
起初,谁也没有意识到问题。直到连续几次重要的重复性实验失败,且失败原因难以查找时,一丝疑虑才开始在沈括心中升起。
“奇怪,明明是按照成功记录的参数来的,为何这次塑性变形如此困难?”沈括对着一次失败的锻造记录,眉头紧锁。他反复核对着原始记录和几次重复实验的数据,隐约感觉有些对不上,但又找不到明确的证据。
鲁小宝更是气得暴跳如雷:“见了鬼了!这炉火俺看了十几年,从没走眼过!这次感觉温度没错,怎么就打不动了?!”
失败次数的增加,不仅浪费了宝贵的龙涎金和资源,更严重打击了工匠们的信心,也给了外部核查人员更多的“质疑”借口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朕的北宋欢乐多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朕的北宋欢乐多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