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次,他建立了“技术联席会议”制度。由鲁小宝主持,所有资深匠师和核心学子参加,定期商讨技术难题、分享经验、评估进度。这既是对鲁小宝权威的巩固,也激发了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实现了从“被动接受指令”到“主动参与决策”的转变。
针对工匠们身心俱疲的状况,苏轼引入了“弹性工时”与“强制休沐”的概念。在保证核心任务进度的前提下,允许工匠根据自身状态调整工作节奏,并且每月必须有固定的休息时间,由狄咏派兵“监督”执行,确保落到实处。绩效考评,不再仅仅看重工时,更看重有效产出和创新能力。
“诸位,沈公倒下,乃前车之鉴。我等在此,是为强国,非是赴死。张弛有度,方能持久。”苏轼的话语,带着文人特有的通透与关怀,说到了许多工匠的心坎里。
他还设立了“创新贡献奖”,对那些在工艺流程、工具改良、乃至管理建议上提出有效方案的工匠和学子,给予额外的绩效积分和物质奖励,鼓励微创新,集众人之智。
这一系列举措,的核心思想是从传统的“管控型”绩效,转向更具活力的“赋能型”绩效。它减轻了不必要的负担,赋予了基层更多的自主权,关注人的状态与成长,从而重新点燃了工坊内部的活力。
炉火依旧,但驱动炉火的力量,不再仅仅是外部的压力与命令,更多了一份内在的认同与追求。
四、 余波与新生
在太医的精心诊治和药物的作用下,沈括的病情逐渐稳定,虽然依旧虚弱,精神也不再恍忽,但眉宇间那沉重的郁结似乎化解了一些。当他得知苏轼前来,并查出了内鬼、稳定了工坊时,久久无言,只是用力握了握苏轼的手。
工坊在新的管理模式下,虽然失去了沈括这位顶尖的掌舵者,但在鲁小宝的带领和苏轼的协调下,竟也慢慢地重新走上了正轨。那种被无形之手扼住咽喉的窒息感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劫后余生、更加团结坚韧的氛围。
狄咏将赵德及其口供秘密押送汴京,同时上书,详细陈述了此次事件的经过,以及苏轼的力挽狂澜。他再次强调了“星火”工坊对于北疆防务不可替代的价值,并恳请朝廷对幕后黑手予以严惩。
赵小川接到奏报,震怒之余,也深感欣慰。他再次下旨,严厉申饬了之前那些弹劾沈括的官员,并明确表示了对苏轼、狄咏所做工作的肯定。同时,他暗中给皇城司下达了更进一步的指令,要求加大对寿王府的监控和调查力度。
“星火”工坊,经历了一次严酷的“淬火”。沈括这块精钢几乎断裂,但工坊这个整体,却在灾难的锤炼下,去除了杂质(内鬼),调整了内部结构(管理模式),变得更加坚韧。它失去了一个天才的领导者,却可能正在孕育一个更具韧性和生命力的团队。
然而,所有人都明白,危机只是暂时解除。寿王绝不会就此罢休,辽军的威胁依然悬在头顶,龙涎金的瓶颈仍未突破。真正的风暴,或许正在这短暂的平静下,酝酿着下一次更勐烈的爆发。重铸的“獠牙”,能否在下一轮风暴中咬碎敌人的喉咙,犹未可知。
喜欢朕的北宋欢乐多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朕的北宋欢乐多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