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绵的夏雨如同无尽的珠帘,笼罩着北疆的山川,也笼罩在每一个关心时局的人心头。雨水带来了短暂的清凉,却也带来了泥泞、迟滞,以及潜藏于水汽之下的、愈发浓烈的杀机。寿王精心编织的多线危机之网,开始悄然收紧。
一、 八百里加急:西南烽烟骤起
雨夜,一骑快马踏破汴京官道的积水,带着一身泥泞与风尘,直闯皇城,送来了西南夔州路的八百里加急军报。
垂拱殿内,烛火通明。赵小川展开军报,目光迅速扫过,脸色瞬间沉了下来。军报称,夔州路南部数个羁縻州(朝廷名义管辖,实际由当地土司统治的地区)因“盐引分配不公”、“汉官欺压”等由头,联合作乱,聚众数万,攻陷了两座县城,劫掠府库,其势汹汹,已威胁到通往巴蜀的咽喉要道!
“混账!”赵小川将军报拍在御桉上,声音中压抑着怒火,“早不乱晚不乱,偏偏在这个时候!盐引?怕是有人暗中煽风点火!”
他立刻意识到,这绝非偶然。北疆对峙,西线未宁,西南又起烽烟,这巧合得令人心惊。这是阳谋,逼他分兵,分散他本就紧张的兵力与资源。
“陛下,西南地势险峻,夷兵悍勇,若处置不当,恐成燎原之势,截断我朝与西南联系,动摇巴蜀根基!必须立刻派兵镇压!”枢密使急切奏道。
“派兵?从何处派?”章惇立刻出列反驳,“西线战事胶着,狄咏将军在北疆压力巨大,京畿禁军不可轻动。难道要从江淮调兵?千里迢迢,师老兵疲,如何平乱?”
朝堂之上,立刻陷入了激烈的争论。主剿、主抚、调何处兵、派何人往,众说纷纭。核心问题只有一个:在保证北疆、西线这两个主要战略方向不被削弱的前提下,如何应对西南的突发危机?这无疑是对朝廷战略统筹和资源调配能力的极限考验,是一次关乎国运的“绩效大考”。
赵小川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脑海中飞速权衡。他知道,此刻任何决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
“传旨!”他最终开口,声音恢复了帝王的沉稳,“命荆湖路转运使兼安抚使,即刻抽调本路屯驻禁军一万,汇合夔州路当地兵马,先行弹压,稳住局势!同时,以八百里加急告知狄咏西南之事,令其心中有数,北疆防线,绝不能有失!绩效目标:西南乱局,两月内必须初步平定;北疆防线,寸土不得有失!”
他没有从北疆或西线抽调一兵一卒,而是动用了地理位置相对靠近、且有一定机动力量的荆湖路兵马。这是一个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决策,考验的是荆湖路军队的战斗力和平叛将领的能力。
二、 北疆应对:狄咏的“绩效”权衡与沈括的回归
西南叛乱的消息,同样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北疆狄咏的手中。
狄咏看完军报,久久不语。他走到地图前,目光在北疆漫长的防线与遥远的西南之间来回移动。压力,如同无形的山峦,从四面八方挤压而来。
“将军,朝廷未从北疆调兵,已是万幸。”副将松了口气。
“万幸?”狄咏摇了摇头,“朝廷不动北疆之兵,是因北疆不容有失。这意味着,所有的压力,都将由我们独力承担。辽军若知西南生乱,岂会放过这等良机?”
他立刻召开了军议,调整部署:
1. 情报预警提升至最高:所有斥候、哨探取消轮休,全力监控辽军动向,尤其是“铁林军”主力的任何细微异动。绩效目标:确保在任何情况下,都能提前一至两日预判辽军主攻方向。
2. 资源再分配:将有限的“辣椒烟雾罐”和龙涎金箭簇,更加集中地配属给几个关键节点的守军和精锐突击队。绩效目标:确保关键位置的火力强度和反击能力。
3. 预备队机动化:将手中最后的战略预备队,一支三千人的骑兵,进一步拆分,组成数支更灵活的快速反应分队,部署在防线后方交通便利之处。绩效目标:提升对整个防线的支援速度和覆盖范围。
4. 心理战与谣言管控:严密封锁西南叛乱的消息,防止在军中流传,动摇士气。同时,可适当散布一些“朝廷已调集百万大军,不日将北伐”的虚假信息,迷惑辽军。绩效目标:稳定军心,干扰敌方判断。
狄咏的每一个决策,都是在极端压力下对有限资源进行的“绩效”再分配,力求在防御的强度、广度和弹性之间,找到那个最危险的平衡点。
而就在这风雨飘摇、内外交困之际,一个好消息如同阴霾中的一缕阳光,照进了“星火”工坊——沈括的病,在太医的精心调理和药物的持续作用下,终于有了明显的好转。虽然身体依旧虚弱,需要拄着拐杖行走,但他的神智已经完全清醒,眼神中也重新有了往日的锐利与沉静。
苏轼和鲁小宝第一时间将工坊近期的情况,尤其是推行“法式”和面临的材料瓶颈,向他做了详细的汇报。
沈括静静地听着,没有立刻发表意见。他让鲁小宝扶着他,慢慢地巡视了一遍工坊,看着墙上张贴的《基础锻造法式》图册,看着那些正在埋头研究替代材料的年轻工匠,看着库房里那所剩无几的龙涎金……最后,他的目光落在了苏轼身上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朕的北宋欢乐多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朕的北宋欢乐多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