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风卷着残叶,扑打在南京紫禁城朱红的宫墙上,发出沙沙的声响,如无数细语在窃窃私语。文华殿内,太子朱高炽端坐案后,眉头紧锁,面前摊开的是一份来自山东的加急奏报,字里行间透着肃杀之气。侍立在侧的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周廷玉,目光扫过奏报内容,面色沉静如水,唯有垂在袖中的指尖几不可察地收紧了。
“赵王叔此番……动作不小。”朱高炽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,他将奏报轻轻推前,“以查白莲余孽、私造火器为名,查封了济南府内多家医馆、工坊,牵连甚广。折子里虽未明言,但那‘青阳济世堂’首当其冲。”他抬眼看向周廷玉,眼神复杂,“廷玉,你可知这济世堂?”
殿内烛火跳跃,映得周廷玉年轻的面庞半明半暗。他躬身答道:“回殿下,臣略有耳闻。听闻是一处行医施药、颇得民心的善堂。其主事者似乎姓唐,医术颇为精湛,在山东民间有些声望。”他语速平稳,不露半分异色,“赵王爷雷霆手段,若真查出不法,自是应当。只是……骤然牵连多家,恐引地方不安,亦需详查,勿使无辜者蒙冤。”
朱高炽叹了口气,胖硕的身体在宽大的座椅里挪动了一下:“孤亦作此想。然赵王叔奏报言之凿凿,称搜出违禁之物,疑似与白莲教有染。此事已惊动北平,父皇那里……”他顿了顿,没有说下去,转而问道,“依你之见,此事当如何区处?”
周廷玉心中雪亮。赵王朱高燧此举,名为清剿匪类,实为借题发挥,一来清除可能知晓其私造火器秘密的知情者,二来试探东宫反应,甚至可能想将火引到与“青阳”二字或许有瓜葛的某些人身上。他沉吟片刻,道:“殿下,臣以为,此事关键,在于‘实据’二字。赵王爷既已动手,朝廷若强行干预,反显袒护。不如静观其变,但可密令山东按察使司,暗中关注案情进展,确保审讯公正,不纵不枉。若济世堂果真清白,自有水落石出之日;若确有牵连,依法惩处便是。眼下北征善后、新都营建,朝廷重心在于稳定,不宜因地方一案掀起太大波澜。”
他这番话,看似持中平和,实则暗藏机锋。强调“实据”和“依法”,是为唐赛儿和济世堂争取时间与空间,避免东宫直接卷入成为靶子;提及朝廷重心,则是提醒太子,此刻应以大局为重,不宜与赵王正面冲突。
朱高炽微微颔首,显然听懂了周廷玉的未尽之意。他这位状元郎,年纪虽轻,处事却愈发老练周全。“便依你所言。孤会嘱托山东方面,谨慎办理。”他揉了揉眉心,显出几分憔悴,“只是这‘白莲教’三字,最是敏感,沾上便是大麻烦。希望赵王叔……莫要小题大做才好。”
周廷玉退出文华殿时,天色已近黄昏。秋日的夕阳给巍峨的宫城镀上了一层凄冷的金色。他快步走回自己在翰林院的值房,墨璃早已备好了热茶等候。
“公子,北平有信至。”墨璃低声道,递上一封火漆密信。
周廷玉拆开一看,是父亲周必贤的亲笔。信中言简意赅,只说已知晓山东风波,嘱咐他“稳坐钓鱼台,静观其变,家中一切安好,勿念”。寥寥数语,却透露出黔地已然警觉,并做好了应对准备。周必贤在信中还提到,已加派得力人手,沿长江水道布设眼线,以防不测。
周廷玉将信笺就着烛火点燃,看着它化为灰烬。父亲的沉稳,给了他莫大的底气。然而,他心知肚明,赵王既然敢在御前抛出“青阳济世堂”,绝不会轻易罢休。下一步,对方的攻势会指向哪里?
与此同时,数千里外的北平,赵王府邸。
朱高燧的心情却并不似周廷玉想象的那般得意。他负手站在书房窗前,望着庭院中凋零的草木,脸色阴沉。派去济南的心腹刚刚回报,虽然查封了济世堂,抓了几个伙计账房,但主事者“唐娘子”却如同人间蒸发,踪迹全无。严刑拷打之下,那些抓来的人也问不出什么真正有价值的线索,只咬定是寻常行医,对火器、白莲教一事矢口否认。
“废物!”朱高燧低声骂了一句。他原本打算借此机会,不仅铲除隐患,最好还能攀扯出与南京清流,甚至东宫的些许联系,哪怕只是风闻,也足以在父皇心中种下猜疑的种子。可现在,主角失踪,线索中断,这案子就成了无根的浮萍,时间一长,难免惹人怀疑他别有用心。
“王爷,”长史李彪悄无声息地走进来,低声道,“南京那边有消息了。太子殿下并未就此事表态,只是按例将奏报转给了刑部备案。倒是……那位新科状元周廷玉,在文华殿对太子说,要重‘实据’,勿使‘无辜蒙冤’。”
“周廷玉……”朱高燧咀嚼着这个名字,眼中闪过一丝忌惮。这个年轻人,崛起的速度太快,又深得太子信重,还与夏元吉结了亲家,更重要的是,他背后是盘踞西南、根基深厚的周家。上次祭天大典,就是此人机变,坏了他好事。“他倒是沉得住气。看来,这‘青阳’二字,未必能直接牵到他身上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七星大罗盘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七星大罗盘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