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,佛里特街132号,伦敦新华通讯分社那栋维多利亚风格小楼的门牌,上午九时整,许愿穿着一身熨帖的深色中山装,准时叩响了那扇沉重的橡木门。
分社首席记者李维民早已等候在会客室。他热情地握住许愿的手,力道很大:“许愿同志,欢迎欢迎!您可是给我们海外华人、给咱们国家文化界放了一颗大大的卫星啊!”
会客室内布置简洁庄重,一面五星红旗格外醒目。寒暄过后,访谈正式开始。李维民打开录音机,神情转为专业和惊叹:“许愿同志,《哈利·波特与魔法石》自三月初由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(Bloomsbury)推出后,短短接近三个月,十万册售罄,加印两次,累计销量已突破十五万册!这在英国出版界堪称奇迹。据说最初首印只有500册,能否谈谈您此刻的感受?”
许愿微微一笑,语气平和却带着自信:“确实始料未及。我最初只是想写一个关于勇气、友谊和选择的故事,将一个小巫师和他那充满魔法的世界呈现给读者。能获得英国读者的喜爱,我深感欣慰,这也证明了好的故事能够跨越文化的差异。”
李维民追问:“据了解,美国着名的学乐出版社(Scholastic)以高达十万五千美元的价格击败众多竞争者,购得了本书的美国版权。这个价格远高于市场常规,您当时是否感到意外?”
“确实是一份沉重的认可,”许愿颔首,“学乐出版社的编辑阿瑟·莱文先生对作品的理解和热情让我感动。他看到了这个故事不仅属于儿童,也属于所有心怀奇幻想象的成年人。这笔版权费用,在我看来,更是对故事本身价值的投资。”
“书中构建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、奇妙的魔法生物、扣人心弦的魁地奇比赛,其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。您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何处?” 许愿略作思索:“灵感或许源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,对平凡中隐藏奇迹的信念。当然,也可能源于多年前一次普通的列车旅行,窗外的风景飞逝,思绪却飘向了另一个世界。“我相信,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通往魔法世界的门,只是需要一把合适的钥匙。”
访谈持续了近两个小时,李维民的问题涉及创作初衷、文化差异的克服、对角色的理解以及未来系列的规划。许愿从容应对,既展现了作家的才思,也透露着东方式的含蓄与谦逊。最后,李维民感慨道:“这是中国文化工作者在国际舞台上一次意义非凡的成功!您用精彩的笔触,不仅赚取了可观的外汇,更有效地传播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。”
两天后,一九九五年五月三十一日。北京。
带着新鲜油墨味的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文汇报》等各大报纸,通过邮递员和报亭,迅速遍布各大机关、学校、企事业单位。在文化版甚至头版的醒目位置,刊登着由伦敦新华通讯分社发回的长篇通讯,标题各异却同样引人注目:
《我国作家许愿创作奇幻小说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〉风靡英伦》 《“魔法风暴”席卷英国,许愿作品创外汇佳绩》 《中国文学的世界性表达:许愿〈哈利波特〉的成功启示》
文章详细报道了《哈利·波特与魔法石》在英国出版的盛况、惊人的销售数字、美国学乐出版社高价竞得版权的细节,并配发了许愿在伦敦接受专访时的照片。文中着重强调了“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”、“成功实现文化输出”、“展现中国作家非凡想象力与全球视野”、“打破西方对东方文学的刻板印象”等亮点,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族自豪感。
这则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瞬间在国内引起了巨大轰动。报纸一时间洛阳纸贵。人们争相传阅,议论纷纷。在文学界、出版界、大学校园里,“许愿”、“哈利·波特”、“赚外汇”成了最热门的词汇。
上海戏剧学院,午后阳光透过梧桐树叶,龚雪副教授刚结束上午的课程,抱着教案正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。她穿着素雅,气质温婉,虽已不常出现在银幕上,但岁月依旧难掩其昔日的风采。
忽然,几位年轻的老师和一群学生兴奋地围了上来,手里挥舞着当天的《文汇报》。 “龚老师!龚老师!快看报纸!许老师在英国火了!”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学生激动地指着报纸上的头条,声音都有些发颤。 “太厉害了!《哈利·波特》!听说三个月卖了十几万册!英国人抢着看!” “美国出版社花了十多万美金买版权呢!十多万美金啊!许老师这真是为国争光啊!”
龚雪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包围,有些愕然。她接过学生递来的报纸,迅速浏览着那篇占据了几乎半个版面的报道。看着照片上丈夫许愿从容自信的笑容,看着那些惊人的数字和毫不吝啬的赞美,她的眼眶微微湿润了,嘴角却抑制不住地上扬,一种混合着骄傲、欣慰与深深思念的情绪涌上心头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1978: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1978:买四合院娶女神成文豪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