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砺刃”计划在实战中初露锋芒,带来的不仅是防线稳固的战术胜利,更在新军内部催生出一股对“格致新学”近乎狂热的信赖与追求。王奎从前线发回的详细战报,以最质朴却最有力的方式,证明了那些曾经被视为“奇技淫巧”的铁匣子和新式火药,如何在生死攸关的时刻,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砝码。
高岩在登州行辕内,仔细阅读着每一份关于“磐石-I型”和“萤火-I型”在实战中表现的数据记录。他意识深处的系统界面,功勋点已积累至1150点,权限等级也提升至Lv.3。他没有急于兑换那些看似更诱人的高级图纸,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新解锁的【理论奠基】Lv.1 区域。
这里没有具体的产品图纸,却蕴含着更为根本的力量:【基础电磁理论(简化版)】、【内燃机工作原理(入门)】、【近代化学纲要】、【莫尔斯电码及简易编译原理】……这些知识,正是将“奇技淫巧”升华为系统科学、实现自主创新的基石。
“是时候,为这支军队注入知识的灵魂了。”高岩提笔,写下了“涅盘”计划第二阶段的核心——“启明”教育工程。
他下令,在登州大营和机器局“砺刃”区内,分别设立 “军官速成学堂” 与 “技术工匠讲习所” 。教材,便由他亲自从【理论奠基】中筛选、简化、并结合当下实际编撰而成。
· 在军官学堂,哨官以上的将领们,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了超越《孙子兵法》的军事科学:地图测绘与沙盘作业、步炮协同战术推演、乃至基础的无线电通讯原理和密码学入门。高岩强令要求,所有军官必须掌握莫尔斯电码的收发,并将其作为除旗语、灯光外的第三套标准通讯手段。
· 在工匠讲习所,那些原本凭经验摸索的匠人们,开始学习基础的力学、化学知识,理解他们手中工具和材料的更深层原理。高岩甚至亲自讲解了“标准化生产”和“流水线作业”的雏形理念,虽然受限于条件难以完全实现,却已在匠人们心中埋下了工业化的种子。
与此同时,高岩命令赵三槐,扩大“砺刃”组的规模,分成若干小组,全力推进各项技术的实用化与小型化。
通讯与识别组 的任务最为紧迫。他们根据高岩提供的【莫尔斯电码及简易编译原理】,开始尝试制造更轻便的手摇式发电机和弹簧驱动电键,并设计了一套基于每日变化的密码本,使得无线电通讯的保密性大大增强。同时,对“萤火-I型”应答器的缩小和电池续航提升的研究也同步展开,目标是将其重量减轻一半,并能持续工作十二个小时。
材料与化工组 则专注于无烟发射药的规模化与安全生产。高岩提供的【近代化学纲要】让他们理解了硝化过程中的温度、浓度控制的重要性,以及安定化处理的化学原理。他们改进了反应釜,建立了更严格的操作规程,使得无烟发射药的批次合格率稳步提升。同时,高岩指示他们开始小批量试制苦味酸炸药(下濑火药),并秘密研究其稳定化和装填技术,为未来更猛烈的爆破和炮弹装药做准备。
机械与动力组 的野心更大。他们依托高岩授予的【内燃机工作原理(入门)】,开始逆向测绘和仿制那几台从缴获日军小艇上拆下的、故障颇多的小型汽油机。虽然进展缓慢,故障频出,但每一次气缸的成功点火,都让参与项目的工匠们兴奋不已。他们知道,一旦掌握了这种轻便而强大的动力源,将意味着什么。
技术的涓流,正在汇聚成溪。而战场,永远是检验其成色的最佳试金石。
辽南前线,日军在经历了一次挫败后,并未死心。他们改变了策略,不再进行大规模、高成本的正面强攻,转而利用其单兵素质和小队战术优势,加强了夜间渗透、小股迂回和炮兵游击(打了就跑)的战术。战场态势变得更加胶着、混乱,且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以往,这种战斗模式正是日军的拿手好戏,往往能搅得清军防线鸡犬不宁,疲于奔命。但这一次,他们遇到了不一样的对手。
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日军一支精心挑选的加强小队,利用夜色和地形掩护,悄无声息地渗透至新军防线侧后,目标直指一个连级指挥所。
然而,就在他们接近到不足五百米,正准备发起突袭时,指挥所外围一处暗哨的哨兵,凭借手中经过无烟发射药改进的步枪,在几乎不暴露位置的情况下,精准地击毙了日军的尖兵!
枪声就是警报!指挥所内的王奎立刻警觉。
“启动‘磐石’!扫描周边!”他低喝道。
操作员迅速启动问询器,向所有配发了“萤火-I型”的警戒小组和巡逻队发送识别信号。
很快,面板上显示出几个分散的、代表己方巡逻队的绿色光点,但在其中一个方向,却出现了明显的“空白区”!
“一点钟方向,三百至四百米区域,无我方信号回应!有敌渗透!”操作员急促报告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北洋钢铁军魂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