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开饭时间了。
腊月的风裹着细碎的冰碴,如同无数把锋利的小刀,在周家村的上空呼啸盘旋,肆意地刮过每一处角落。周老汉佝偻着背,身上那件补丁摞补丁的棉袄,在寒风中猎猎作响,仿佛随时都会被撕扯成碎片。他那条残疾的右腿每迈出一步都格外艰难,膝盖处僵硬得如同生锈的齿轮,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。天渐渐暗了下来,暮色像浓稠的墨汁,一点一点吞噬着整个村庄,周老汉心里着急,他必须赶回去给儿子做饭。
就在他拖着沉重的步伐,快要走到自家田埂时,一阵微弱的“呜哇——呜哇——”的哭声,若有若无地从田埂边的草垛传来。周老汉猛地停下脚步,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疑惑,他怀疑自己听错了。这大冷天的,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,呵出的气瞬间就能凝成白霜,谁家孩子会被丢在这儿?他揉了揉耳朵,又仔细听了听,那哭声虽然微弱,却清晰地再次传入耳中。
周老汉拄着拐杖,一瘸一拐地朝着草垛走去。他用布满老茧的手扒开积雪覆盖的稻草,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。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躺在那里,小脸被冻得发紫,哭声已经微弱得像只小猫。婴儿身上只盖着一层薄薄的小被子,在寒风中轻轻颤抖。旁边放着半袋奶粉和一张纸条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:“求好心人收养,生日腊月初八。”
周老汉的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,他今年六十二了,儿子周大勇因为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,三十五岁的人了,干不了重活,母子俩一直靠着两亩薄田勉强度日,生活本就捉襟见肘,如今哪还养得起一张嘴?正当他犹豫着要不要转身离开时,那孩子突然不哭了,黑葡萄似的眼睛直直望着他,小嘴一瘪,竟露出个笑来。那笑容虽然虚弱,却像一道温暖的光,瞬间照进了周老汉冰冷的心。
“造孽啊...”周老汉长叹一声,眼眶微微发红。他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棉袄,小心翼翼地裹住孩子,那棉袄还带着他身体的余温。然后,他一瘸一拐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,怀里的婴儿在温暖的包裹下,发出了均匀的呼吸声。
“爹,你这是——”周大勇正在灶台前生火,看见父亲怀里的婴儿,惊得差点打翻水瓢。他拄着拐杖,艰难地凑了过来,眼神中满是惊讶和疑惑。
“田埂上捡的。”周老汉把婴儿放在炕上,炕头的温度让孩子的小脸渐渐有了一丝血色。他翻出儿子小时候的旧衣服,虽然已经洗得发白,还有些补丁,但还算干净。“先喂点米汤,明天我去镇上买奶粉。”周老汉说道,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,却又透着坚定。
周大勇也凑到炕边,婴儿正抓着他的手指往嘴里送。“是个女娃。”他轻声说,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碰了碰孩子的脸蛋,“长得像麦穗似的圆乎,就叫小麦吧。”
那一夜,周家破旧的土坯房里,一老一残一婴,围着火盆度过了第一个夜晚。火盆里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,映照着三张温暖的脸庞。周老汉时不时地往火盆里添些柴火,周大勇则守在婴儿身边,生怕她有任何不适。小小的婴儿在这陌生却温暖的环境中,安静地沉睡着,嘴角还挂着一丝浅浅的笑意。
时光飞逝,周小麦五岁时,已经俨然是个小大人了。她个子比同龄孩子矮,小小的身子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,力气大得出奇。每天清晨,天还没亮,她就踩着板凳在灶台前煮粥。那板凳对她来说有些高,她需要踮起脚尖,才能够到灶台。但她动作熟练,先把水倒进锅里,再小心翼翼地舀出适量的米,然后用小火慢慢熬煮。煮好粥后,她能提着半桶猪食,稳稳地走到猪圈,那桶猪食对她来说并不轻,但她咬着牙,一步一步坚持着。
“小麦,把爷爷的药端过去。”周大勇在院子里劈柴,他的右腿萎缩得只有左腿一半粗,每挥动一次斧头,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,累得满头大汗。
小麦听到父亲的喊声,立刻放下正在洗的衣服。那双小手已经不像孩子的手了,关节粗大,掌心布满细小的裂口,那是常年劳作留下的痕迹。她在围裙上擦了擦手,小心翼翼地端着药碗,穿过堂屋。
“爷爷,吃药。”她爬上炕,轻轻扶起咳嗽不止的周老汉。周老汉就着她的手喝完药,摸了摸她的头,眼里满是疼爱:“乖孙...今天认了几个字?”
小麦从兜里掏出半截粉笔和一块破石板,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:“爷爷,我会写‘麦’字了。”她在石板上歪歪扭扭画了几道,虽然字迹稚嫩,但充满了认真和努力。
“好,好...”周老汉眼里含着泪,声音有些哽咽,“等开春了,送你去上学。”
然而,开春的时候,爷爷的病却更重了。但小麦还是如愿去了学校,她是村里小学唯一的女生。每天天不亮,她就起床,喂猪、做饭、洗衣服,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。然后,她一路小跑着去上学,头发被风吹得凌乱,却顾不上整理。放学后,别的孩子都在玩耍,她却要下地干活,帮家里分担农活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饭店真实见闻录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饭店真实见闻录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