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三日清晨,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爬上来来家客厅的窗台,家里却已经醒透了。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庄重感。
“妈妈,太爷爷的衣服好硬啊!”五岁的小来踮着脚,好奇地摸着沙发上熨烫得笔挺、几乎不带一丝褶皱的旧军装。那抹历经岁月沉淀的黄绿色,在晨光熹微中泛着柔和而肃穆的光泽。
来来正把果盘端到客厅茶几上,闻声望去,心里蓦地一紧:“小来,小心点,别弄皱了。”她快步走过去,轻轻将儿子的小手从军装上牵开,“这是太爷爷最宝贝的衣服。”
“可是今天太阳公公都没醒呢,太爷爷为什么要穿这个?”小来仰起脸,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里满是不解。
“因为今天是个特别重要的日子。”来来的语气不由地放轻放缓,像是怕惊扰了什么。
这时,卧室门吱呀一声开了。爷爷陈大山走了出来。他今天似乎格外精神,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,脸上的皱纹都仿佛被一种内在的光彩熨平了些。他走到沙发前,目光落在军装上,伸出布满老茧的手,极其轻柔地抚过肩章、衣领,每一个动作都缓慢而珍重,仿佛在触摸一段凝固的时光。
“爸,都准备好了。”来来轻声道。
陈大山点点头,没说话,开始慢慢地、一件件地穿上军装。客厅里很安静,只有衣料摩擦发出的细微声响。小来也乖巧地闭了嘴,睁大眼睛看着太爷爷变戏法似的,变成了一个他从未见过的、格外威严的老人。
丈夫陈宇端着泡好的茶从厨房出来,看到这一幕,也放轻了脚步,将茶杯轻轻放在老爷子惯坐的沙发位前。
“爷爷,阅兵还得等一会儿才开始呢,您先坐下喝口茶。”陈宇说道。
陈大山“嗯”了一声,小心地抻平军装下摆,才端端正正地在沙发正中央坐下,脊梁挺得笔直。
来来把电视打开,屏幕上,央视新闻频道已经在进行阅兵前的特别直播报道。雄伟的天安门广场沐浴在晨光中,长安街两侧伫立着肃穆的仪仗兵,红毯铺就的金水桥在朝阳下熠熠生辉,一种庄严而期待的气氛透过屏幕弥漫到来来家的客厅里。
“太爷爷,为什么电视里也在放红旗呀?”小来挨着陈大山坐下,指着屏幕上迎风飘扬的旗帜。
陈大山低下头,看着重孙子天真无邪的脸,目光变得柔和起来:“因为今天,是我们打跑坏蛋,取得胜利的日子。是个大喜的日子,要挂红旗庆祝。”
“胜利?”小来眨巴着眼,“就像我搭积木,搭成了那样吗?”
老爷子被孩子稚气的类比逗得嘴角微微上扬,轻轻拍了拍小来的脑袋:“对,就像搭积木,不过我们花了十四年,很多很多了不起的人,一起努力,才搭成了这座叫‘胜利’的大房子。很多人……没能看到房子搭成的那一天。”
他的声音渐渐低沉下去,目光飘向窗外,仿佛看向了很远的地方。
来来和陈宇交换了一个眼神,没有说话。他们知道,爷爷又想起了那些尘封的往事。
电视里,解说员正在介绍此次阅兵的意义:“…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……旨在铭记历史,缅怀先烈,珍爱和平,开创未来……”
小来似乎被太爷爷的情绪感染,安静了一会儿,但很快又被电视屏幕上出现的宏大场面吸引:“爸爸,妈妈,快看!好多大飞机!”
屏幕上,空中护旗梯队的直升机编队正以护卫旗帜、编成字符的方式飞过,拉开了分列式的序幕。那巨大的轰鸣声即使透过电视机,也带着震撼人心的力量。
“开始了。”陈宇低声道,调整了一下坐姿。
陈大山更是屏息凝神,身体微微前倾,浑浊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,生怕错过一个镜头。
徒步方队开始通过天安门广场。他们步伐铿锵,整齐划一,如同移动的山脉,带着无可阻挡的气势。解说员介绍道:“这些受阅官兵,主要从具有抗战部队血脉的单位中抽组,包括八路军、新四军、东北抗联、华南游击队等抗战主力,体现了红色基因的历史传承……”
“爸,您看,这是‘刘老庄连’、‘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’、‘老虎团’……”来来指着屏幕上闪过的功勋荣誉旗帜,有些激动地念着那些光辉的名字。
陈大山没有立刻回应,他只是死死盯着屏幕,盯着那些年轻而刚毅的面孔,盯着他们肩上扛着的、承载着无数牺牲与荣光的旗帜。他的嘴唇轻轻颤抖着,呼吸变得有些粗重。良久,他才喃喃自语,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:“……好……好啊……孩子们……走得真精神……没给老前辈丢人……”
他的眼中泛起了一层朦胧的水光,但他迅速抬起粗糙的手背,极其快速地抹了一下眼睛。
小来注意到了太爷爷的异常,他凑过来,小声问:“太爷爷,您哭了吗?”
“没有,”陈大山吸了吸鼻子,努力露出一个笑容,“太爷爷是高兴。看到他们,就像看到了……看到了很多老朋友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饭店真实见闻录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饭店真实见闻录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