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静虚谷那片静谧的桃林之中,微风轻拂,粉色的花瓣纷纷扬扬飘落,宛如一场梦幻的花雨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,与不远处潺潺的溪流声交织,营造出宁静而祥和的氛围。紫萱一袭素净的布衫,发丝在风中轻轻飘动,她静静地坐在溪边的石头上,手中紧握着那本承载千年中医智慧的《黄帝内经》,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,正满心期待着岐伯的到来。
不多时,岐伯迈着沉稳的步伐穿过桃林走来,他身着一袭长袍,周身散发着超凡脱俗的气质,仿佛与这自然融为一体。“紫萱,”岐伯的声音温和而醇厚,在桃林间悠悠回荡,“今日,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这‘五邪所乱’的奥秘,这里面藏着疾病与阴阳失衡的关键联系,对医道研习和疾病诊疗极为重要。”
紫萱连忙恭敬行礼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:“先生,弟子已迫不及待。之前所学让我对医道有了更深的感悟,如今更渴望聆听先生对这一章节的讲解,探寻其中的精妙之处。”
岐伯微微点头,抬起右手,掌心向上,口中念念有词。刹那间,只见一道柔和的光芒从他掌心绽放,迅速扩散,在空中幻化成一个巨大的全息人体影像,人体的经络、气血以及阴阳二气的流动变化清晰可见,随着岐伯的讲述,五邪所乱的原理被生动地展现出来。
邪入阳分,阳盛致痹
“邪入于阳分,则阳偏盛,而发为痹病。”岐伯的目光落在全息影像中人体的阳经与阳气汇聚之处,随着他的话语,一股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,迅速融入阳分,阳气瞬间变得亢奋,仿佛熊熊燃烧的火焰,“人体的阳气具有温煦、推动、防御等作用,正常情况下,阴阳处于平衡状态。当邪气入侵阳分,阳气奋起抵抗,正邪交争,导致阳气偏盛。阳热之邪与气血相互搏结,阻滞经络,气血运行不畅,就会发为痹病。”
“痹病的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、肿胀、麻木、屈伸不利等。”岐伯微微皱眉,神色关切地说,“比如常见的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,多因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阳经,阳气为邪气所遏,不得流通,气血痹阻不通。从中医理论来讲,不通则痛,所以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。此外,热邪也可致痹,如感受风热之邪,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,均可导致关节红肿热痛,这类痹病被称为热痹。”
“在治疗痹病时,”岐伯继续说道,“要根据邪气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进行辨证论治。对于风寒湿痹,常采用祛风散寒、除湿通络的方法,可选用独活寄生汤、防风汤等方剂。独活寄生汤具有祛风湿、止痹痛、益肝肾、补气血的功效,适用于痹证日久、肝肾两虚、气血不足者;防风汤则以祛风通络、散寒除湿为主,多用于治疗行痹,即疼痛游走不定的痹病。对于热痹,治疗时以清热通络、祛风除湿为原则,可选用白虎加桂枝汤、宣痹汤等。白虎加桂枝汤能清热泻火、通络止痛,宣痹汤则擅长清热利湿、宣通经络,对湿热痹证有很好的疗效。”
邪搏于阳,阳气曼伤,发为癫疾
“邪搏于阳则阳气曼伤,而发为癫疾。”岐伯话音刚落,影像中的阳气在与邪气的搏击中逐渐变得混乱,仿佛失去控制的野马,人体的精神状态也随之出现异常,“当邪气侵犯人体的阳分,与阳气相互搏击,使阳气受到严重的损伤,进而影响到人体的神明。阳主动,阳气的正常运行是维持人体精神活动正常的重要基础,阳气受损,功能失常,就会导致神志方面的疾病,如癫疾。”
“癫疾在中医中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、表情淡漠、沉默痴呆、语无伦次、静而多喜等症状。”岐伯解释道,“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,可能与精神分裂症、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相关。邪气侵袭阳分,扰乱了人体的阴阳平衡,导致阳气不能正常上荣于脑,脑神失养,从而出现这些精神症状。在古代医籍中,《黄帝内经》就有关于癫疾的记载,认为其发病与情志失调、邪气入侵等因素有关。”
“治疗癫疾,”岐伯接着说,“需调理阴阳,安神定志。中医常采用疏肝理气、化痰开窍、养心安神等方法。比如,对于肝郁气滞、痰气郁结导致的癫疾,可选用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。逍遥散能疏肝解郁、养血健脾,顺气导痰汤可理气解郁、化痰醒神,两方合用,能有效缓解症状。此外,还可配合针灸治疗,选取百会、神庭、内关、神门等穴位,通过针刺这些穴位,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,改善神志症状。同时,心理疏导也非常重要,要帮助患者调节情绪,缓解精神压力。”
邪搏于阴,阴气受伤,发为音哑之疾
“邪博于阴则阴气受伤而发为音哑之疾。”随着岐伯的讲解,全息影像中人体的阴经与阴气汇聚之处出现了变化,邪气侵入阴分,阴气如同被霜打的花朵,逐渐凋零,影像中的人体发出的声音也变得嘶哑、低沉,甚至难以出声,“人体的阴液具有滋养、宁静、濡润等作用,喉咙、声带等发声器官依赖阴液的濡养才能正常发挥功能。当邪气侵犯人体的阴分,与阴气相互搏击,使阴气受损,阴液不能上承濡养喉咙和声带,就会导致音哑之疾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