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年初一的清晨,天还没亮透,弄堂里就响起了孩子们的欢笑声。安安是被鞭炮声惊醒的,小家伙躺在李振邦怀里,小手紧紧抓着他的衣襟,眼睛睁得圆圆的,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烟花光影,没哭,反而咯咯笑起来。
“慢点笑,小心呛着。”林淑娴凑过来,用手帕擦掉孩子嘴角的涎水。她穿着新做的蓝布棉袄,是用年前领的布票买的布料,领口缝了圈白边,看着干净利落。
李振邦坐起来,把安安抱在腿上。窗外的雪还没化,阳光照在雪地上,反射出刺眼的光。弄堂里,几个孩子穿着新衣服,手里拿着摔炮,“啪嗒”“啪嗒”地踩着积雪跑,笑声传遍了小半条弄堂。
“该去拜年了。”岳母端着洗脸水进来,铜盆里的水冒着热气,“按老规矩,初一要给长辈拜年,先去张阿婆家,再去王师傅家,都是邻里,礼数得到。”
李振邦点点头,接过毛巾擦脸。林淑娴已经把安安的新衣服穿好了,红色的小褂子,上面绣着个歪歪扭扭的小老虎,是她连夜缝的。“给安安戴个帽子,外面冷。”林淑娴从五斗橱里拿出个小棉帽,戴在安安头上,帽檐上的绒球晃来晃去。
出门时,张阿婆已经站在门口等了,手里拎着个竹篮,里面装着糖果和花生。“振邦,淑娴,安安!”老人笑着招手,把篮子递过来,“来,给安安抓把糖,甜甜蜜蜜一整年。”
李振邦让安安伸出小手,抓了两颗水果糖,攥在手里。“阿婆,新年快乐!”林淑娴笑着说,“祝您身体硬朗,万事顺心。”
“顺心,顺心!”张阿婆拉着林淑娴的手,往屋里让,“快进屋暖和暖和,俺给你们煮了红糖鸡蛋,刚出锅。”
屋里生着煤球炉,暖烘烘的。张强也起来了,穿着新做的蓝布棉袄,假肢上的布套换了新的,是林淑娴帮着缝的,更厚实了。“李科长,新年快乐!”他笑着递过来一杯热水,“俺给安安准备了个小礼物。”
他从口袋里掏出个拨浪鼓,是用木头做的,鼓面蒙着羊皮,上面画着小红花。“俺在福利厂做零件时,偷偷攒的木料,自己做的,不知道安安喜不喜欢。”
李振邦接过拨浪鼓,递给安安。小家伙一把抓住,摇了起来,“咚咚”的声音清脆响亮,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。“喜欢,你看他笑得那样。”林淑娴说。
张阿婆端来红糖鸡蛋,每个碗里两个鸡蛋,撒着红糖粒。“快吃,补补身子。”她坐在旁边,看着安安,“这孩子长得真快,百天的时候还只会笑,现在都能抓东西了。”
正说着,门外传来敲门声,是陈向阳和他的养父母。陈向阳穿着新衣服,手里拿着个小灯笼,脸上带着笑容。“李叔叔,林阿姨,新年快乐!”他跑到安安面前,把灯笼递给她,“这是我给安安的礼物。”
安安伸出小手,想抓灯笼,却被烫了一下,缩回手,小嘴一撇要哭。“慢点,灯笼有点烫。”陈向阳的养父赶紧接过灯笼,放在一边,“这孩子,太着急了。”
大家围着桌子坐下,说说笑笑的。陈向阳的养母说,向阳现在在幼儿园表现很好,还当了小组长,负责带小朋友做游戏。“都是李科长您的功劳,要是没有您,向阳还不知道在哪受苦呢。”
“不用谢,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李振邦说,“向阳本身就很乖,以后肯定能有出息。”
陈向阳拉着安安的手,给她唱在幼儿园学的歌:“东方红,太阳升,中国出了个毛泽东......”歌声清脆,引得大家都跟着唱起来。屋里的气氛热闹而温暖,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,透着浓浓的年味。
拜年回来,李振邦在家待了没多久,就接到了局里的电话。老吴在电话里说,街道办反映,有几个居民对即将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有疑虑,担心粮食不够吃,聚集在街道办门口,希望他能去解释一下。
“知道了,我马上过去。”李振邦挂了电话,对林淑娴说,“局里有事,我得去一趟。”
“什么事这么急?大年初一还要上班。”林淑娴有点舍不得。
“是粮食统购统销的事,居民有疑虑,我得去解释清楚。”李振邦摸了摸安安的头,“你们在家等着,我尽快回来。”
粮食统购统销是1953年的重要政策,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粮食供应稳定,国家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,农民生产的粮食,除了自用和留种,其余的要卖给国家,城镇居民凭粮票购买粮食。这个政策刚公布,很多居民不理解,担心粮食不够吃,尤其是家里人口多的,更是焦虑。
李振邦赶到街道办时,门口已经围了十几个居民,都是些老人和家庭妇女,七嘴八舌地议论着。“听说以后粮食要凭票买,不够吃怎么办?”“俺家有五个孩子,都是长身体的时候,粮食不够吃可不行!”“农民的粮食都要卖给国家,他们自己够吃吗?”
街道办的王主任正忙着解释,嗓子都哑了。见李振邦来,赶紧迎上来:“李科长,你可来了,这些居民的疑虑,我怎么解释都没用,还是得你来说说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沪上警事:1950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沪上警事:1950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