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陛下,娘娘,诸位公卿,”司农寺少卿激动地声音发颤,“请准许收割,一观究竟!”
在李世民的首肯下,几名老农怀着近乎虔诚的心情,开始小心翼翼地收割。
水稻被仔细地割下,脱粒,那金黄的谷粒饱满得惊人,堆成了一小堆。
玉米棒子被掰下,剥开苞叶,露出里面排列整齐、晶莹如玉的籽粒。
轮到那叶子发黄的地块时,老农用特制的木锹小心地掘开泥土,随着泥土翻起,一颗颗硕大、黄白色的块茎(土豆)被挖了出来,每一颗都有拳头甚至更大!
最后是红薯地,当藤蔓被清理开,土壤被掘开,露出下面一串串、红皮或紫皮、大小不一的块根时,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!
“这……这是何等神物?!”程知节瞪大了眼睛,看着那堆迅速增多的土豆和红薯,难以置信。他虽不通农事,但也知道,麦粟亩产不过一两石(唐代一石约合现代59公斤),已是丰年。
司农寺官员立刻指挥人手,当场对这几小块土地的收入进行称量。虽然总面积很小,收获的总量看起来也并不算一座小山,但当官员颤抖着声音,报出折算后的亩产数字时——
“陛……陛下!依此产量折算,此稻亩产恐不下八、九石!玉米亩产亦近七石!而此土豆、红薯……亩产……亩产恐逾三十石!甚至更多!!”
“三十石?!!”
这个数字如同惊雷,炸响在每个人耳边!就连早有心理准备的李世民,也被这个数字震得后退了半步,呼吸骤然急促!长孙皇后掩住了朱唇,凤眸圆睁。房玄龄、长孙无忌等文臣更是激动得浑身发抖,魏征甚至忘了礼仪,直接蹲下身,拿起一个沾着泥土的土豆,双手颤抖。
三十石!这是当前主流粮食作物产量的十倍以上!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同样大小的土地,可以养活十倍的人口!意味着饥荒将成为过去!意味着大唐的国力将得到何等坚实的支撑!
“祥瑞!此真乃天赐祥瑞啊!”高士廉颤声说道。
“不,是林先生所赐之祥瑞!”李世民纠正道,他眼中闪烁着无比明亮的光芒,看着那堆堆积如小山的土豆和红薯,仿佛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、再无饥馑的盛世图景!“林先生真乃朕之福星,大唐之福星!”
他立刻下令:“所有收获之谷物、块茎,除留足下次育种之需外,其余悉数入库,严加看管!育种之事,列为帝国最高机密,参与人等,皆赐重赏,但若有泄露,严惩不贷!司农寺,朕要你们不惜一切代价,尽快扩大育种规模!”
“臣遵旨!”司农寺官员激动地跪地领命。
回程的路上,所有人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与振奋之中。高产量作物带来的希望,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之前对未来的忧虑,更坚定了他们改革的决心。有了充足的粮食,许多改革的阻力都会变小,帝国的根基将更加稳固。
而当李世民一行人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皇宫时,在清晖园中,林昊正伏案疾书。
他的桌案上,铺开着几张画满了复杂图形的宣纸。那并非千里镜或织机的精巧,而是一种透着森然杀气的设计——火炮。
图纸上,清晰地绘制着一种带有炮耳、比例厚重的青铜或铁质管状火器。其结构依稀可见明清时期老式火炮的影子:前细后粗的炮身,用以承受更大的膛压;厚重的炮壁,确保发射时的安全;炮身两侧的炮耳,用于调节射击角度和固定在炮架之上;还有清晰的药室、引火门等结构标注。
林昊的神情专注而冷静。他知道,军事改革的加速,光有火枪是不够的。面对可能出现的坚固城防,或者未来需要远程火力压制的战场,一款能够“犁庭扫穴”的重型火器是必不可少的。虽然以现在的工艺水平,制造合格的火炮难度极大,但他必须提前将蓝图拿出来,让将作监的工匠们开始摸索、积累经验。
他轻轻吹干墨迹,看着图纸上那狰狞的炮口轮廓,低声自语:“有了高产的粮食,解决了后顾之忧……那么,是时候该考虑,如何将未来的威胁,彻底扼杀在萌芽之中了。大唐的武德,必须充沛到让任何潜在的反叛者,连念头都不敢有!”
贞观八年的十月,注定是不平凡的。高产量作物的成功验证,如同给改革注入了一剂强心针;而清晖园中悄然成型的火炮图纸,则预示着大唐的军事力量,即将向着一个更加恐怖的方向,迈出坚实而隐秘的一步。
喜欢意外穿越大唐,李世民乐疯了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意外穿越大唐,李世民乐疯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