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骨陈子昂:从富二代“街溜子”到唐诗“硬脊梁”,靠摔琴出圈还凭风骨留名
第一章 初唐富二代的“叛逆期”:放着家业不管,偏要当文学卷王
唐高宗显庆四年(公元659年),梓州射洪(今四川射洪)的陈家大院里,响起了一阵响亮的哭声——陈子昂出生了。这陈家可不是普通人家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“本地顶级富豪”,家里开矿、经商,钱多得花不完,用陈子昂后来的话说,就是“家累千金,僮仆数百”。
按说这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少爷,人生剧本本该是“继承家业、扩大生意、当个逍遥富豪”,可陈子昂偏不。小时候的他,完全是个“混世魔王”级别的富二代:每天不读书,跟着一群狐朋狗友在街上游荡,要么遛狗打猎,要么喝酒赌钱,把“纨绔子弟”四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街坊邻居见了都摇头:“陈家这大公子,可惜了这么好的家业,整天不务正业,早晚得把家败光!”就连家里的老管家都偷偷劝他爹:“老爷,您管管公子吧,再这么下去,咱们陈家的脸都要被他丢尽了!”
陈子昂爹也愁啊,打也打了,骂也骂了,可陈子昂该咋玩还咋玩,丝毫不见收敛。有一次,他跟人在酒楼打架,把人打得鼻青脸肿,人家找上门来要赔偿,陈子昂爹只能乖乖掏钱,一边掏钱一边叹气:“这孩子,啥时候才能懂事啊!”
谁也没想到,让陈子昂“浪子回头”的,竟是一次偶然的“撞脸”——不是撞明星,是撞了个读书人。
那天,陈子昂又在街上瞎晃,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个穿长衫的书生,听他讲经论道。陈子昂本来想凑过去起哄,结果走近一听,那书生讲的“经史子集”,虽然他听不懂,但莫名觉得“很厉害”;再看看书生身上的气质,温文尔雅,跟自己这满身“江湖气”比起来,简直是云泥之别。更扎心的是,旁边有人小声议论:“你看那书生,年纪轻轻就这么有学问,再看看陈家那公子,除了花钱啥也不会。”
陈子昂听完,脸一下子红了。他突然觉得,自己以前干的那些事,简直太幼稚、太可笑了——整天跟人打架、喝酒,除了浪费钱,啥也得不到,还被人看不起。那天晚上,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第一次开始思考“人生意义”:“我不能再这么混下去了,我要读书,要当一个有学问的人,让别人看得起!”
第二天一早,陈子昂做了个让全家都震惊的决定:把家里的猎鹰、猎犬都卖了,把狐朋狗友都拉黑了,然后搬去了当地的书院,专心读书。这一转变,简直比“从奶茶不离手突然改成喝白开水”还极端——以前的“街溜子”,突然变成了“书院卷王”。
在书院里,陈子昂那股“富二代”的狠劲全用在了读书上。别人每天读两个时辰,他读五个时辰;别人遇到难题就放弃,他翻遍所有参考书,不弄懂不睡觉;有时候为了背一篇《论语》,他能站在院子里背到天亮,连书院的老夫子都说:“这陈子昂,以前是玩疯了,现在是读疯了,这股劲,将来必成大器!”
不过,陈子昂的“卷”,跟别人不一样——他不喜欢死记硬背,更喜欢“有自己的想法”。比如老师讲《诗经》,说“关关雎鸠”是写男女爱情的,陈子昂偏要插一嘴:“老师,我觉得这诗不仅写爱情,还写了‘君子求贤’的道理,就像雎鸠找配偶一样,君子找贤才也得用心啊!”
老师一开始觉得这学生“瞎抬杠”,可听他越说越有道理,最后竟被说服了。从那以后,老师不仅不反对他“抬杠”,还经常跟他讨论问题,说:“陈子昂这孩子,脑子活,有‘骨劲’,不像别的学生,只会跟着书本走。”
这时候的陈子昂,还没被叫做“诗骨”,但他的“骨”已经开始萌芽了——不盲从、不附和,有自己的主见,哪怕是面对老师,也敢说出自己的想法。而他不知道的是,几年后,他会带着这股“骨劲”,去长安闯出一片天,还会留下一个流传千年的“名场面”。
第二章 长安“出道战”:摔了百万琴,火了千万诗
二十岁出头的时候,陈子昂觉得“家乡的舞台太小了”,决定去长安闯一闯——毕竟长安是唐朝的都城,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,想当“有学问的人”,就得去长安刷存在感。
可刚到长安,陈子昂就碰了一鼻子灰。他带着自己写的诗稿,去拜见那些有名的文人、官员,结果人家要么不见他,要么接过诗稿随便翻两页就扔一边,客气点的会说“年轻人,再练练”,不客气的直接说“就这水平,还敢来长安献丑?”
陈子昂很郁闷:“我写的诗明明很好啊,为什么没人懂?”他在长安的客栈里待了一个多月,钱花了不少,名气却一点没涨,眼看就要从“富二代”变成“负二代”,他开始琢磨:“不行,得想个办法‘出圈’,让长安人都知道我陈子昂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