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氏兄弟气得脸色发青:“刘知己,你敢顶撞我们?”刘知己梗着脖子:“我只是想写一部像样的书,不想让后人笑话我们!”结果,他被排挤出了核心编纂团队,只能做些校对、整理资料的杂活。不过,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——在皇家藏书阁里,刘知己读到了很多民间看不到的孤本史书,他的“吐槽笔记”也越来越厚,《史通》的雏形,就在这样的“憋屈”中慢慢形成了。
第三章 着书:《史通》横空出世,“毒舌宗师”名震天下
公元705年,武则天退位,唐中宗复位,张氏兄弟被诛杀,刘知己终于摆脱了“职场PUA”。这一年,他已经四十四岁,半生蹉跎,却从未放弃过着书的梦想。回到家中,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,对着几箱手稿,立下誓言:“我要写一部书,把历代史书的优缺点全说透,让后世史官都知道,怎么才叫真正的‘修史’!”
为了写《史通》,刘知己简直拼了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一直写到深夜,饿了就啃几口馒头,渴了就喝一杯凉水。妻子心疼他:“你都一把年纪了,何必这么拼命?”刘知己笑着说:“我这一辈子,就想干成这一件事,现在不拼,更待何时?”
写《史通》的过程,也是刘知己“毒舌”技能满点的过程。他把从《尚书》到《隋书》的历代正史挨个“批”了一遍,言辞犀利,一针见血:
评《尚书》:“言古事而语焉不详,记人物而面目模糊,就像听人讲故事,只说个开头就没下文了,急死人!”
评《左传》:“叙事倒是精彩,可有时候太啰嗦,一件小事写得比长篇小说还长,读者看了都犯困!”
评《史记》:“司马迁文笔是好,可分类太乱——项羽没称帝,凭啥进本纪?孔子没当诸侯,凭啥进世家?这不是乱弹琴吗?”
评《汉书》:“班固太死板,事事都模仿司马迁,一点创新都没有,简直是‘史学复印机’!”
除了吐槽正史,刘知己还在《史通》里提出了自己的“修史标准”:“史家必须具备‘三长’——史才、史学、史识!史才是文笔,史学是知识,史识是眼光,缺一个都不算合格的史官!”他还主张,修史要“直书实录”,不能为了迎合权贵而歪曲事实,哪怕被杀头也不能妥协——“宁为兰摧玉折,不作瓦砾长存!”
公元710年,历时五年,《史通》终于成书,共二十卷,五十二篇,字字句句都是刘知己的心血。书一出来,立刻在史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。有人拍案叫绝:“刘知己太敢说了!说出了我们想说却不敢说的话!”也有人气急败坏:“这简直是污蔑先贤!刘知己就是个‘史学叛逆’!”
当时的大学问家徐坚读了《史通》,忍不住赞叹:“这部书简直是史学界的‘指南针’,以后修史的人,都得照着刘知己说的做!”就连唐中宗也听说了这本书,召刘知己入宫,让他讲解《史通》的内容。刘知己在皇帝面前,依然不改“毒舌”本色,把历代史书的缺点一一指出,唐中宗听得连连点头:“先生说得有理,以后修史,就按你的标准来!”
凭着《史通》,刘知己彻底火了,“史界毒舌宗师”的雅号也传遍了天下。以前看不起他的官员,现在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;以前嘲笑他“不切实际”的人,现在都拿着《史通》到处炫耀——“这是我朋友刘知己写的书!”
第四章 晚年:宁折不弯的“史学犟驴”
《史通》成名后,刘知己的仕途终于迎来了“春天”。他先后担任着作佐郎、太子中允、秘书少监等职,专门负责修撰国史。按理说,这下可以大展拳脚,按照自己的标准修史了,可刘知己很快发现,官场的“潜规则”,远比他想象的更顽固。
当时,宰相韦巨源、纪处讷等人干预修史,要求刘知己在史书里美化他们的政绩,隐瞒他们的过失。刘知己当场拒绝:“修史是为了记录真相,不是给你们歌功颂德的工具!我刘知己宁可不修史,也绝不会歪曲事实!”
韦巨源等人气得不行,暗中给刘知己使绊子,到处散播谣言,说他“修史不公,心怀不轨”。刘知己的处境越来越艰难,可他依然不肯妥协。有一次,太子李显让他写一篇关于“先帝功德”的传记,刘知己如实记录了先帝的优缺点,太子看了很不高兴:“先生,能不能把缺点改一改,多写点优点?”
刘知己固执地说:“太子殿下,史书是留给后人看的,不能只说好话。如果现在隐瞒缺点,后人怎么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?”太子被他怼得说不出话,只能作罢。
公元712年,唐玄宗即位,刘知己已经五十一岁。新皇帝想重用他,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,负责修撰《睿宗实录》。刘知己以为遇到了明主,可没想到,麻烦又找上门了。当时,唐玄宗的叔叔李旦(睿宗)刚退位,有人想让刘知己在实录里夸大李旦的功绩,贬低武则天的作用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