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场鸦雀无声,李林甫的脸一阵红一阵白,气得说不出话来。唐玄宗不仅没怪罪王麻奴,反而拍手叫好:“说得好!麻奴的笛音有正气,做人有骨气,这才是大唐乐师该有的样子!” 当场赏赐他黄金百两,还骂了李林甫一顿:“以后不准以出身看人,麻奴的笛音,比你的奏折还有分量!”
从此,“狂笛仙宫宴怼权贵”的故事传遍了长安,大家都佩服王麻奴的勇气,他的粉丝也越来越多,连很多正直的官员都成了他的“迷弟”。而王麻奴也没收敛,依旧我行我素,遇到看不惯的事就怼,遇到势利眼就用笛音“打脸”,活成了宫宴上最不好惹的“刺头乐师”。
2.2 市井救场:笛音“化解”街头斗殴
王麻奴虽然进了教坊,但依旧喜欢往街头跑,经常在集市上免费给百姓吹笛。有一次,他在街头表演时,看到两个小贩因为抢摊位打了起来,围观的人越来越多,没人敢上前劝架,场面一度十分混乱。
王麻奴二话不说,拿起笛子就吹了起来。这次他吹的是一首《劝和调》,笛音温和舒缓,像春风拂面,又像细雨润物,原本暴躁的小贩听到笛音后,慢慢停下了手,脸上的怒气也渐渐消散;围观的人也安静下来,静静地听着笛音,原本紧张的气氛瞬间缓和下来。
吹完之后,王麻奴走到两个小贩面前,笑着说:“都是混口饭吃,何必大打出手?抬头不见低头见,伤了和气多不好?” 其中一个小贩不好意思地说:“王大人说得对,是我太冲动了!” 另一个小贩也连忙道歉:“是我不对,不该抢你的摊位!” 两人握手言和,还特意给王麻奴道谢。
围观的人纷纷拍手叫好:“王大人的笛音太神奇了,不仅好听,还能劝和!” “这才是‘狂笛仙’的本事,既能狂傲怼权贵,又能温柔劝百姓!” 从此,“笛音劝和”的故事又成了长安街头的一段佳话,王麻奴的形象也更加丰满——不仅是桀骜不驯的“狂仙”,还是心怀百姓的“暖男”。
2.3 边塞豪情:笛音“吓跑”匈奴探子
和李谟一样,王麻奴也去过边塞慰问将士。有一次,边塞战事吃紧,匈奴经常派探子潜入大唐军营打探消息。王麻奴跟随慰问团到边塞时,正好遇到军营戒备森严,将士们个个紧绷着神经,气氛十分紧张。
晚上,王麻奴在军营里吹笛,他没有吹思乡曲,也没有吹激昂的战歌,而是吹了一首自创的《边塞狂想曲》。笛音狂放不羁,像草原上的狂风,又像战场上的战马嘶鸣,充满了大唐将士的豪情壮志。笛音穿透力极强,不仅在军营里回荡,还传到了军营外的草原上。
没想到,这笛音竟然吓跑了两个潜伏在军营外的匈奴探子。原来,探子以为军营里在举行军事演习,笛音是进军的信号,加上笛音里的狂傲之气,让他们误以为大唐军队士气高昂,兵力强盛,吓得连夜逃回了匈奴营地。
将士们得知后,都对王麻奴佩服得五体投地:“王大人,你的笛音比弓箭还厉害,不费一兵一卒就吓跑了探子!” 慰问团的长官也笑着说:“麻奴,你这‘狂笛仙’的雅号真没白叫,笛音里的狂劲,连敌人都怕!”
王麻奴在边塞待了一个月,每天都给将士们吹笛,他的笛音时而狂放,鼓舞士气;时而温柔,慰藉将士们的思乡之情。临走时,将士们特意给他打造了一根用牛角做的笛子,说:“王大人,这笛子吹起来声音洪亮,带着一股冲劲,希望你以后吹笛,都能像在边塞一样,狂傲又有力量!” 王麻奴十分感动,接过笛子,当场吹了一首《凯旋曲》,祝愿将士们早日凯旋。
第三章 趣闻轶事:“狂笛仙”的反差萌与搞笑日常
3.1 对笛“偏执”:为了一根竹笛,敢闯深山遇猛虎
王麻奴虽然是野路子,但对笛子的要求一点也不低,甚至比李谟还偏执。他觉得,好笛子不一定是名贵材料做的,但一定要有“灵气”,要能和自己的笛音契合。长安城里的笛匠都怕了他,因为他不仅挑剔材质,还总要求笛匠按他的“野路子”改造笛子,比如把笛孔挖得不规则,或者在笛身上刻上奇怪的花纹。
有一次,王麻奴听说终南山深处有一片千年竹林,那里的竹子材质上乘,灵气十足,是做笛子的绝佳材料。他当即就决定,亲自去终南山砍竹子。教坊的乐师们都劝他:“终南山深处有猛虎野兽,太危险了,还是让笛匠去采吧!” 王麻奴摆摆手:“别人采的竹子没灵魂,我要自己去选,亲手砍回来,这样做出来的笛子才配得上我王麻奴!”
就这样,他带着一把斧头、一个水壶,独自闯进了终南山。山里雾气缭绕,路不好走,他走了三天三夜,终于找到了那片千年竹林。竹林里的竹子高大挺拔,绿意盎然,王麻奴一眼就看中了一根粗壮的竹子,正准备砍,突然听到一声虎啸,一只斑斓猛虎从竹林里冲了出来,对着他虎视眈眈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