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乌鸦反哺羊跪乳,禽兽尚知报亲恩! 人若不孝天不佑,官做得再大也枉然! 娘啊,您就安心养病,儿子伺候您,天经地义!”
朴实无华的话语,却蕴含着最深沉的力量。
台下不少为人子女者,都默默低下了头,有的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。
孝道,这个被无数人挂在嘴边却常被现实消磨的道理,此刻以最平凡却最动人的方式,击中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。
连一些衣着光鲜的士子,也露出了沉思和动容的神色。
第四幕,《辩经台》。
场景变得庄重肃穆,象征性的经台高筑。
一位宽袍大袖、仙风道骨的老道长,与一位宝相庄严、手持念珠的老禅师分列左右。
两人并未激烈争辩,而是各展所长。
道长拂尘轻挥,声如清泉:
“道法自然,无为而化,上善若水,利万物而不争…”
禅师双手合十,佛号低沉:
“阿弥陀佛!佛法慈悲,普度众生,明心见性,得大自在…”
两人并未针锋相对,而是如同在阐述天地间并行不悖的两种至理。
最后,二人相视一笑,同时向虚空一礼:
“佛道本无争,同沐圣朝风! 陛下开明纳百川,万法归宗为太平!”
这一幕虽短,却信息明确,将即将到来的佛道大辩经定调为“切磋交流,共沐圣恩”,巧妙地安抚了佛道两派信徒的情绪,也迎合了朝廷希望稳定和谐的意图。
台下不少僧道打扮的人,都露出了安心的微笑,合掌称善。
两仪殿内,气氛却与东市的热烈截然不同。
李世民端坐御座,面前御案上摆放着几份还散发着墨香的奏报,详细记录了《贞观新风》四幕戏的内容、现场百姓的狂热反响,以及那几句令人拍案叫绝的唱词。
他脸上看不出喜怒,只是手指在“官府文书千张纸,不抵太子一出戏”那一行字上,轻轻敲击着,发出笃笃的轻响。
下方,房玄龄、长孙无忌、魏征等几位重臣肃立。
房玄龄脸上带着一丝感慨的笑意,长孙无忌则目光深邃,不知在想些什么。
魏征眉头微蹙,似有不赞同之意。
“都说说吧。”
李世民终于开口,声音听不出波澜,
“太子鼓捣出的这出新戏,动静不小。”
魏征率先出列,拱手道:
“陛下!此戏虽意在宣扬教化,然其手法…过于市井俚俗!尤其那《豪强泪》一幕,指名道姓之嫌甚重!恐非君子所为,更易挑起民间对士绅之对立情绪,于国于民,恐非善策!臣以为,当申饬太子,约束文工团,不可再如此孟浪!”
长孙无忌瞥了一眼皇帝的脸色,缓缓道:
“玄成公(魏征字)此言,老成持重,然…恕臣不敢苟同。”
他转向李世民,
“陛下,文工团此前被禁,乃因护卫冲突,行止不当。然今日之新戏,其内容:刺豪强之弊,彰朝廷新政之惠农,倡人伦孝道之根本,明佛道辩经之和谐…桩桩件件,皆是弘扬正气,宣扬陛下贞观德政!其效果,诸位同僚从奏报中亦可窥见,民心所向,万民称颂!此非大功乎?”
他顿了顿,加重语气:
“至于手法…非常之时,当用非常之法!教化之道,岂能拘泥于庙堂之高?曲高和寡,不如这俚俗乡音,直入民心!太子殿下此举,实乃将陛下‘水能载舟’之圣训,化作了这润泽万民的及时雨啊!”
房玄龄也适时补充,带着老臣的睿智:
“陛下,老臣观此戏,虽有锋芒,却未逾矩。豪强之弊,朝野皆知,借戏讽之,使其知耻收敛,亦是善政。而那句‘官府文书千张纸,不抵太子一出戏’…”
他看向李世民,意味深长,
“虽有夸大,却道出了一个至理——民心如水,聚之难,散之易。文书法令如堤坝,而能引水入渠、润泽心田者,方为治世良策。 太子殿下,深谙此道。”
李世民的手指停止了敲击。
他抬起头,目光扫过几位重臣,最终停留在那份奏报上。
魏征的顾虑,他懂。
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的话,更戳中了他的心思。
作为帝王,他太清楚民心向背的力量。
这出新戏,如同一把精准的刻刀,将“贞观新风”四个字,深深镌刻在了长安百姓的心坎上!
尤其是那新式犁头,那孝道宣扬,句句都在为他这位天子的德政背书!
而佛道辩经的铺垫,更是解了他一桩心事。
至于那点锋芒……李世民眼底深处闪过一丝冷光。
山东那些世家,近来也确实有些不像话了!
借太子的刀,敲打敲打,未必是坏事。
“嗯。”
李世民缓缓点头,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极淡、却真实的笑意,
“太子…用心良苦。新戏内容,契合朝廷德政,宣扬教化,效果斐然。至于些许市井之气…”
他顿了顿,语气带着帝王的敲打与纵容,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扶苏双穿: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扶苏双穿: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