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里送达的“全县茶叶质量评比大会”通知,像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,在林家本就波澜暗涌的小院里,激起了更大的浪花。通知措辞官方,但“促进产业发展”、“公平公正评比”的字眼背后,林家人都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。尤其是评委名单里赫然在列的供销社负责人,让王婶之前的听闻似乎得到了印证。
“评比大会……供销社当评委……”爷爷林大山捏着通知纸,眉头拧成了死结,“这哪是评比,这是摆擂台给咱们看呢!”他本能地感到一种敌意,一种来自“正规军”对“杂牌军”的审视和挤压。
父亲林国栋的心情更为复杂。他既觉得这是一个向县里展示林家茶叶品质的绝佳机会,证明郑县长的眼光没错;又担心在供销社主导的评审标准下,自家这种“土法”制作的茶叶会吃亏,甚至被刻意打压。万一评比结果不理想,之前所有的努力和希望,都可能受到重创。
“是福不是祸,是祸躲不过。”林国栋深吸一口气,对家人说,“既然邀请了,咱们就必须去!而且要拿出最好的状态!这不是争强好胜,是要让所有人看看,咱们靠手艺和真心做出来的茶,到底好不好!”
母亲周芳担忧地说:“可这评比,肯定有他们的规矩。咱们的茶好喝,但样子……包装……会不会扣分?”
林薇感受到家人的紧张,她知道这次评比至关重要,是林家能否突破重围、赢得更广泛认可的关键一役。她不能直接献策,但可以继续强化家人的优势认知。
“爷爷炒的茶最香了!”她拉着爷爷的手,语气充满崇拜,“就像上次郑伯伯来,一喝就夸好。评比的时候,那些伯伯们只要喝到,肯定也会像郑伯伯一样喜欢的!包装好看就像穿新衣服,重要的是茶哥哥自己身体好、味道香!”
她的话提醒了家人,核心优势在于茶叶的内在品质,这是任何标准都无法掩盖的。
目标明确后,林家进入了紧张的备赛状态。这次,他们面对的不是自家灶台,而是一个正式的、带有竞争性质的舞台。
爷爷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,亲自到后山茶园,像挑选士兵一样,花了整整两天时间,从每一棵老茶树上,精中选精,采摘了今年最肥壮、最匀整的一批“明前”嫩芽。用他的话说,“这是茶树憋了一冬的精华,一点都不能马虎。”
炒制环节更是精益求精。爷爷拒绝了所有人的帮忙,自己掌控全程。从杀青的火候,到揉捻的力度、节奏,再到最后烘干的温度、时间,他调动了毕生的经验和直觉,每一个动作都近乎虔诚。灶膛里的火光照亮了他专注而肃穆的脸庞,汗水顺着深深的皱纹滑落,滴在灶台上,瞬间蒸发。那锅茶,仿佛不是茶叶,而是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艺术品。
周芳负责最后的精制和包装。她选用家里最细密洁白的宣纸内衬,外面用崭新的大红纸包裹,接口处用熬制的糯米浆粘合,既传统又显得郑重。林国栋则仔细研究了通知上的评比细则,虽然对某些“外形占比”、“标准化描述”等条款心里没底,但还是尽力准备了一段简洁的、突出茶叶特色和制作理念的说明文字。
林薇也没闲着,她帮着妈妈整理工具,保持绝对洁净,还不时用童言稚语给紧张忙碌的家人打气:“爷爷别紧张,你的手有魔法!”“妈妈包的茶像过年礼物!”
在全家人的精心准备下,一份代表着林家最高水准、倾注了全家期望的评比茶样,被郑重地包装好,等待着大会的到来。
评比大会在县礼堂举行。那天,会场里人头攒动,除了各公社推荐的茶农代表,还有不少相关部门的干部和闻讯而来的群众。主席台上坐着包括乡镇企业局张副局长、农技站陈技术员、供销社胡主任等在内的评委,气氛庄重而略带紧张。
林家一行人到达会场时,吸引了不少目光。有好奇,有探究,也有几分不以为意。爷爷和林国栋都有些拘谨,紧紧抱着他们的茶样,像是抱着易碎的珍宝。
评比流程分为“观形、闻香、品味、综合评议”几个环节。各家茶样被编号,由工作人员统一冲泡,评委依次品鉴打分。
当林家编号的茶汤被端上评委席时,爷爷的心提到了嗓子眼。他紧紧盯着评委们的表情。
供销社的胡主任首先拿起茶杯,只看了一眼茶汤色泽,又瞥了瞥林家那份略显“土气”的包装,眉头就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。他象征性地闻了闻,抿了一小口,便在评分表上快速写着什么,表情淡漠。
农技站陈技术员则显得专业很多,他仔细观色、闻香,又小口品尝,微微点头,在本子上记录着。
轮到乡镇企业局张副局长时,他品得格外认真,闭上眼回味良久,才缓缓放下茶杯,看向林家方向的目光中带着一丝鼓励。
最让林家意外的是,一位受邀来的、头发花白的老者(后来才知道是地区退下来的茶叶评审专家)在品了林家的茶后,眼中露出惊喜的神色,特意询问工作人员这是哪家的茶,还主动与旁边的评委低声交流了几句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重生茶香暖八岁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重生茶香暖八岁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